订阅 十字财经 掌握独家资讯

文|夏木无言 十字财经

昨天絮絮叨叨说了两千多字,核心的意思是,云闪付如果不走开放共享的路线,团队累死不说,合作关系也不会健康,产品也不会有真正的出路。

有网友反馈觉得我对云闪付太苛刻了,认为这一版产品进步已经很大了,用户增长速度也很快了。

但我想说的是,成长或许是跳高,但竞争一定是赛跑。

面向同样的市场受众,即使不与支付宝、壹钱包这些互联网产品相论,云闪付和交行、招行、浦发这些银行系APP的开户服务和使用体验相比,又有什么胜算?

1

昨天文末做了一个迷你调研,什么情况下你会使用云闪付APP,最高的选项「有优惠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占比40%。

这是银联想要的结果吗?一定不是。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优惠是引流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无论品牌营销还是场景建设都处于砸钱阶段的云闪付APP,如何转化流量是当下最大的难题

51信用卡获取流量的策略或许也值得银联参考。把用户的信用中枢下移,让那些在传统银行业过不去信审的用户,在51能够评估配套出相应的信用卡产品。

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和差异化优势,就难以化解当下的流量困境。

2

云闪付APP的整个发展路径背后折射的,是银联的危困。

这款APP的前身银联钱包,诞生于2013年。

这一年,是政策频出的一年,也是支付宝「逼宫」态势最为凶猛的一年。2013年7月央行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因其中提到:「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交易信息和资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第三方支付机构齐齐认为该条款默认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收单业务中的直连模式,关于直连是否合规的讨论空前激烈。而特别蹊跷的是,彼时,在一次央行内部的政策解读培训板上,支付司人士也发出了与银联不一样的声音。

8月,支付宝发出了以「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调离场线下收单,再一次将银联推上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舆论关口。加之Visa和Mastercard两家国际卡组织巨头对人民币收单业务的长期窥探,腹背受敌的银联危机感空前强烈,也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从转型「运动员」的必要性。

是年9月,时文朝加盟银联。12月,银联第一次提出了「二次创业」的说辞。

银联钱包就诞生于2013年的下半年。

第一版的银联钱包并不好用。事实上在前三年,银联钱包都不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产品。

其实可以理解。在此之前,银联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是银行和非金机构,即B端用户。由此转型向C端服务转型,无论是战略方向还是和产品逻辑都需要很大的转圜。

到底是在硬体领域著力突破,发展NFC走差异化路线,还是走软体道路,打造银联钱包,银联在产品方向上也摇摆过。虽然两条路都在走,但银联一开始的战略重心是放在前者的。然而事实证明,NFC产业链太长,利益链条复杂,发展多年,NFC最当打的产品可能也就是Apple Pay,后来又有了各路手机Pay,但从结果来看,这些产品始终未能助力银联实现「弯道超车」。

翻一下过去几年银联的业绩报告,可以发现,是直到2017年「著力推动云闪付等创新业务发展」才被独立写进了银联当年的重点任务。2016年,银联的年度工作任务中虽然也提到了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但其主要工作内容还是完成「非接改造和小额免密免签」的落地,云闪付等产品仅仅作为其中的子任务存在。

2017年,银联的危机感进一步加强。

年中,酝酿一年之久的网联终于落地。和支付宝不同,网联不是市场自然孕育而生,它的横空出世像极了当年的银联——同为央行背景,跟银联算得上一奶同胞,却是为了解决银联多年未解决的「直连」问题而生。

2017年4月,在内部架构调整中,云闪付成立了专项团队。年底,银联钱包APP更名「云闪付」,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产品。

3

事实上,银联真正的竞争力在清算。

在清算领域,银联的通道能力有多好用呢?

举个例子,即使是在厦门民生等银行系清算中心的合作机构还没挂掉的时候,不少支付机构都会选择跟厦门民生合作,但合作的同时也都惦记著「其实银联的通道更好用,不过就是贵」。而这些银行系清算中心所掌握的通道中,也会努力寻求跟银联的地方分公司合作以获取通道。

眼下,银行系清算中心几乎销匿,央行代扣通道也已经完成整顿,如果现在要找一个在速度、稳定性、安全性和合规性几个维度都不打折扣的通道,可能就只有银联。这是银联过去十几年来在市场摸爬滚打锤炼出来的,换言之,这是银联的本业,也是专注的结果

即使网联现在也在努力建设,但系统的建设以及系统建设之后的各种补漏,以及市场经验的获取,与各种合作机构的对接磨合,这些都不是短期大跃进能够完成的。

所以,如果套用前面云闪付的文案,说银联是「最佳清算机构」,我也许就一点也不会感觉违和。

但是,跨行清算的生意太好抢了。

且不论合法持牌跟银联一母双生的网联。

就算是因为直连多家银行变相从事线上清算业务多年的支付宝财付通,被监管盯了这么久,「断直连」至今尚未落定。

而同属金融机构,想抢这个饭碗的银行也不在少数——过去几年民生厦门清算中心烈火烹油,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被业内叫作「小银联」,监管不是不知道,只是坐视。去年厦门民生被叫停,今年下了罚单,区区1.63亿,较之此前赚得,也是划算。以厦门民生为代表的银行系清算中心棺材板还没盖稳,微众银行又开始用备付金轧差的方式做起了跨行清算。虽然不知明天如何,至少今天,支付司的人士对这块业务评价「合规」。

在中国,违规还是创新,就是监管一句话的事儿。监管什么时候会开个什么口子,也是一句话的事儿。银联脱胎于体制,深谙个中门道,这或许也是危机感的来源。

4

凭良心说,银联的资源是很好的。应该说,不是一般的好。

在网联横空出世之前,银联是市场上唯一合法的跨行清算机构。仅仅以一个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银联的财务数据也很漂亮(独家|银联2017业绩出炉:「断直连」下资产规模、利润双双大增),尽管这在很大程度得益于牌照庇护。

想起一件往事。

在银联钱包升级为「云闪付」APP的前几年,这款产品一年中唯一的高光时刻是「62节」,也就是银联62年中狂欢,在这个与银联62卡Bin号相呼应的人工节上,银联会联合商户、银行共同贴补市场,推广品牌。

2015年62节期间,正好和几个支付公司的人吃饭,几家支付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吐槽说下面员工正在帮忙推广银联钱包,我当时很纳闷,就问你们又不是银联员工,为什么要帮忙推广,银联还能给你们派指标吗?对方说,就算不派,它让你推也得推啊,罚款的许可权在他们手里呢。

2016年「96费改」之前,支付江湖乱得很,比现在还乱,劣币驱逐良币到了什么程度?就是没有一家支付公司没有问题。二清、套冒绕比比皆是,哪家公司都是一抓一把。因此拥有罚款许可权就意味著,银联可以决定罚或者不罚,以及按照上限罚还是按照下限罚。

一年吃饭还是喝粥全在银联手里,帮忙做个推广怎么了。

昨天提到过,直到现在,央行也在帮助推广云闪付。

这么想来,银联做市场,似乎一直秉承著一种行政思路。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自己成功的路径,曾经的资源或许将沦为桎梏,这也许就是所谓「资源的诅咒」。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曾经因为银联商务,银联被一众支付机构职责「与市场争利」。现在尚且无利可图的云闪付未来会不会陷入同样的争议呢?

我不知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