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統的明朝最終也逃避不了這個命運。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京,逼死了崇禎皇帝,此後的明朝就走上了分裂之路,明朝北方被李自成的大順和入關的清朝佔領,西南的四川也被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佔據,繼承崇禎皇位的弘光皇帝也只能保有江南一部分領土。然而,即便如此,僅僅佔據半壁江山的明朝在一年之後再一次分裂了,而這一次分裂則是政權最頂層的分裂。

  形勢圖

  1645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權被清軍擊潰,隨後,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監國,但是潞王監國在短短一週之內就投降了清朝,之後便發生了兩位藩王爭皇位的事情,使得明朝政權的最高層發生了分裂,相比於領土的分裂,最高領導層的分裂則更加致命。當潞王朱常淓降清之後,逃難到杭州附近的明朝藩王也都紛紛歸順了清朝,在東南沿海一帶的藩王只剩下了兩個——魯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鍵,而正是這兩人導致了這場大分裂。

  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而唐王朱聿鍵則是朱元璋九世孫、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之後,從輩分上來看,魯王是唐王的侄子,唐王朱聿鍵是魯王朱以海的叔叔。其實兩位都是疏藩,血緣關係離崇禎皇帝已經很遠了,原本是與皇位無緣的,但是由於浙江、福建抗清前線一帶並無其他藩王,所以二人才有了這樣的機會。

  南明世系表

  1645年七月,弘光朝兵部尚書張國維、鄭遵謙、兵部右侍郎朱大典等人在紹興擁立朱以海爲監國,但是魯王監國並沒有得到全部明朝殘餘政權的認同,只是偏居於浙東一隅的小政權。而且,更加關鍵的是魯王監國政權還有一個競爭對手,而且這個競爭對手已經登基稱帝了。

  當年閏六月初六,唐王朱聿鍵被南安伯鄭芝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迎入福州,並於次日就任監國。閏六月二十七,唐王又更進一步,正式即皇帝位,改元隆武,史稱隆武帝。隆武帝雖然胸懷大志,志在恢復大明江山,但是在得知魯王在浙東就任監國後,隆武政權並不能接受魯王就任監國的事實,於是頒下詔書命其退位歸藩。

  隆武帝

  當詔書到達浙東時,魯王政權中的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有的人爲求榮華富貴,想讓魯王退位、接受隆武帝的領導,而已經在魯王政權中身居高位的張國維等人則表示不同意,他啓奏魯王道:“國當大變,凡爲高皇帝子孫臣庶,所當同心並力。成功之後,入關者王。”張國維認爲,國家遭逢大變,天下大亂,只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代,都應當同心協力,誰能夠取得戰功,恢復天下,就由誰來做這個皇帝,正如當年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爲王。

  劉邦劇照

  張國維的這個建議看似從大局出發、冠冕堂皇,但是實則大錯特錯,在明末那個亂世之中,明朝已經只剩下半壁江山了,原本就已經缺乏強有力的領導,現在還同時存在隆武帝和魯王監國兩個政權分權,勢必影響明朝抗清勢力的團結。而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隆武帝和魯王政權互相拆臺,更談不上互相配合了,所以最終被清朝各個擊破。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