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岁前后两年是个分水岭

  撰文|蜜姐

  或许因为基因使然,互联网公司似乎有一种舆论方面的天然优势,总能时不时地制造话题。

  比如最近各种不好的消息霸屏,互联网公司们裁员的裁员,减薪的减薪,中招的不止是BAT、京东等巨头。打开手机新闻,就嗅到一种莫名的悲伤。

  还有最近较火的一位阿里员工,他在平台上的帖子被人翻了出来。文中说他35岁,阿里小p7,只有两百万现金和一套房一辆车,晋升空间很小,关于未来怎么走希望过来人给点建议。

  35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中年人的焦虑并不是子虚乌有。

  刚好今天蜜姐看到一位喜欢的作者写的文章,说千万别相信自己会穷一辈子。30岁之前是怼天怼地怼生活,钱啊房子车什么的都很遥远。

  每天除了加班,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及穿过大半个中国吃一顿心仪的火锅。

  那时候大部分的我们对钱没有概念,对如何让钱更值钱更加没概念。所以就理所当然的穷。

  蜜姐最穷的时候,1个月3500百块的工资,其中房租2000,剩下的1500朋友聚会吃几顿饭就没了。

  那时各种消费贷还没这么发达,又不愿意找父母要,只能多申请几张信用卡。总想着下个月发工资就能还了,但发了工资才发现还没焐热就已经“月光”。

  王小波说年轻人虽然穷,但因为有未来,所以什么都不怕。想想真TM有道理,因为30岁之前的蜜姐就是这么认为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盲目自信。

  30岁前后两年是个分水岭。

  有未来的年轻人已经慢慢在实现人生价值,财务自由先前可望不可即,如今总算是上了道了。

  没有未来的年轻人也不敢再盲目自信,因为自己和油腻的中年人只差一步之遥。

  到了35岁,人生基本过半,能找到了对的路奔向财务自由当然皆大欢喜,但更多的人是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期。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但却要面对家庭、职场的双重压力。

  看到阿里员工的那一段忧虑时,蜜姐非常能感同身受。他还算幸运的,位居互联网巨头公司中层,有车有房,存款颇丰,多少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更多35岁前后的成年人行走在崩溃边缘,都是从缺钱开始的。

  有人说,人们对于财富最大的认知误区,就在于收入是最重要的。其实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财务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很多大师从各种角度也都说过这个观点,所谓“睡后收入”。

  40年前,大多数老一辈的收入都是秉持按劳分配原则,拿的死工资。理财那个词尚未进入大众的视野范围。金融市场提供的服务也很单一,就是银行存款,拿利息。

  如今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渠道,有200万存款你会怎么做?

  我们可以考虑黄金、股票、房地产、现金、储蓄型保险等一系列载体。

  投资大师芒格有句话说:我的生活,不只在一条赛道上。大白话说就是通过多种渠道的投资来将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相信大部分蜜友已经在践行这种理念。

  比如你已经配置了房产,若有余钱则再股市低迷期杀入抄底,再一部分买货币基金,按照4%的年化收益来算,1000万一年就有4万利息。

  有几点心得和蜜友们分享下,一是如果不是土豪级别,建议不要配置黄金。巴菲特反复贬损过黄金,指出他宁愿持有田纳西的耕地,也不愿持有黄金。

  反观中国,自1987年放开黄金饰品交易到现在,克价从78元上升至目前不到300元。

  股市波动较大,投机心态如今已经不适用,如果下决心要投,专业知识必须要不断学习,财报看懂是必须的,国家宏观政策也要关心了解。

  股市中,具有稳定业绩和股息率的企业,通常为大型银行和保险集团,也有一定的可选性。

  但总的来说,房地产比股票还是更可靠些。尽管调控有严有松,货币有张又驰,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我国城市化尚未完成,几大都市圈城市的地产仍有较好的升值空间。

  有一点,谨慎选择商铺!古话说的一铺养三代已经过时了,看看我们目前商铺的租售比就知道。另一个就是选择公寓也要谨慎。

  最避险的选择就是货币市场基金和储蓄型保险。

  综上,蜜姐认为配置优先顺序考虑如下:货币市场基金和储蓄型保险,都市圈城市的非商业地产,具有稳定业绩和股息率的企业股票。信托和黄金,则是有钱人的标配,和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了。

  希望35岁以后的我们,都能拥有辞职和“躺赚”的自由。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