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MIT(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

是的,12個月內自學完成MIT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真的有人做到。

這人就是Scott H. Young,你或許聽說過吧。

當然你說,畢竟,我總可以臨時抱佛腳,什麼都不懂還能順利通過考試,不是嗎? 很可惜,這個策略在MIT行不通。

首先,MIT的考試苛求解決問題的技巧,還經常出些沒見過的題型。

其次,MIT的課程講究循序漸進,就算你能死記硬背僥倖通過一次考試,同系列課程的第七課可能就跟不上了。除了死記硬背,我不得不另闢蹊徑,加速理解過程。

Scott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一來他對計算機知識感興趣,二來他就是喜歡研究快速學習的方法。

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他的快速學習方法,所謂的終極學習方法——費曼技巧

總結下來,你可以把費曼技巧應用在以下地方:

1.明白你還沒有完全搞懂的東西;2.記住那些你已經了解但一考試就忘掉的知識;3.作為考前複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只要花20分鐘就能比別人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要懂得多,記得牢。

而費曼技巧的核心就是:「以教促學」

通過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確認自己真的弄懂了這件事。

所以,如何利用費曼技巧學習的像Scott H. Young這麼快呢?

很簡單,四個步驟。

1、找到概念:既然你要學習,那麼你學習的主體是什麼?這裡能用的上費曼技巧的主體,一定是需要你去理解的概念。

OK,拿出一張白紙,A4紙。將你要理解的概念寫在紙張的最上面。比如,你要理解考研數學裡面的中值定理。那你就把下面的概念內容抄下來。

抄下定理的過程,你一定嘗試理解或者去解釋這個定理。如果你自己不能理解,那麼你用的教材/輔導書上一定有對他的解釋。

如下,對他的解釋其實就是證明的過程,對不對?

把這個證明過程跟著文字的思路走一遍。我相信第一步不難做到吧?

2、教會萌新:這時候就要發揮你豐富的想像力了,設想你現在站在講台上,拿著小皮鞭。eeem,我怎麼越來越像朱偉老師這麼污,對,站在講台上,向你的弟子們傳授這個中值定理知識。你正在想像你給別人傳授知識。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有證明過程就寫證明過程,就好像你的數學老師中等在黑板上給你講授中值定理似的。對,這個過程就是你在備課。

當你做到這一步的時候,你一定更加清楚自己對這個概念/定理了解的情況,是不是還存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因為你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是一定不會把別人講理解的。

這個過程倒也不必真的教,轉述給自己就OK。

3、查漏補缺:我在第二步」做夢當老師的過程中「,我的夢卡殼了怎麼辦?那你就回顧一下複習資料。直到你領會到足夠的順暢,這是一個不斷完善、檢測、反饋的過程。

4、整理簡化:我們的整個步驟,就是為了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理解)來解釋我們的」中值定理「,不是用課本上刻板、複雜的知識點。

如果你的解釋非常冗長、複雜,那可能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順暢。

請你確保使用自己最常用的辭彙,避免一些非常專業的辭彙。

其實簡單粗暴來講,費曼技巧就三個字:說人話!

當你用人話說出來,別人聽得懂「什麼是什麼」的時候,說明你對概念的把握就很清晰、很準確了。

我們來看看怎樣才算是真正理解一個東西?

如果我們理解了一個東西,我們腦袋瓜中應該形成的是一個形象,非常具體的形象。或者說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一個東西,我們似乎能感知到這個東西,似乎他們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一個東西,我們可以翻來覆去,360度無死角,無殘留。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一個東西,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邏輯非常清晰,條理非常清楚,內心非常有數。

所以理解一個東西的過程就是大腦從混沌走向有序的過程。混沌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你大腦已經知道的信息。就像大自然藏有所有的奧秘,只是你還沒有認識到,領會到一樣。混沌是因為我們大腦認知的習慣是:認識一個模糊的整體。就像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基本來源於我們的記憶,構建的主體是我們的記憶。

費曼技巧可以輕易的以一個普通學習者的身份判斷專業的研究學者所推斷出來的理論是否是正確的。

那麼費曼技巧為什麼如此厲害呢?或者說,我為什麼覺得費曼技巧非常虛幻呢?

那是因為費曼技巧是非常底層的學習原理。就想計算機底層的01代碼。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費曼技巧就是檢驗一切知識的標準。

從費曼技巧的步驟來看,如果你學習了一個數學概念、或者是看完了一本書、學習了一個技巧,尤其是在這篇文章學習了費曼技巧,學完之後你不講給別人,那就是白學了。

總之,費曼技巧是一種直接反饋機制,對學習效果的反饋,你根本無法自我欺騙。

Fenglin覺得,學習、掌握一個知識的過程無非就是理解、記憶、表達三個方面,缺一不可,而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表達(考試中你把答案寫出來、你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都可以稱作是表達)。

」理解「是你翻開書,開始理解比如」中值定理「、」定積分「的概念,通過證明來輔助你的理解。其實就是,你看明白了。

「記憶」就是你通過反覆回憶來記住這一個知識。記憶屬於心理學領域了,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工作記憶),而我們學習知識最渴望的就是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發生在大腦的頂葉(Lobus parietalis 位在額葉、枕葉和顳葉之間,而其與額葉的分界線為中央溝,另外頂枕溝為頂葉和枕葉的分界線)。

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關鍵在於長期記憶是以意碼為主,因此有意義的內容將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欲使短期記憶的內容產生意義,則需與舊有知識產生聯結 (編碼),使內容與舊有知識產生掛勾,由舊有知識給予新資訊『意義』,則知識內容較容易被置於長期記憶中。

意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些人小時候記英語單詞的時候,通過一些形狀、拼音輔助記憶單詞,將冰冷的字母賦予了生動的意義。再或者一個數學公式,都是有特定的作用的。

另外,如果在閱讀後的九小時之內對閱讀的內容做一次複習,則可以有效提升長期記憶量。我也在很多文章中提到,學習一定要反覆多次。

」表達/運用「是你輸出的過程,在費曼技巧中就是你給別人講課的過程,在做題中,你用一系列公式進行解答,就是對這些公式進行運用/輸出的過程。

你學習不能只有輸入沒有輸出,而大量的聯繫就是最好的輸出。在學習和理解的的過程中,通過費曼技巧進行輸出,這也是費曼技巧的核心所在。

其實多做題的本質也就是費曼技巧

OK,今天給你們分享的終極學習方法,是處於比較底層的學習方法,費曼方法通過多種組合,變化,又可以衍生出大家比較能接受,通俗易懂的學習方法。

費曼技巧學習法一定要轉述給自己的朋友聽呀。簡直棒呆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有一件事我替你講,我會講給你更多硬核方法論,在這裡有切實有用、有趣、有靈魂的乾貨:思維塑造 、 學霸養成 、學習方法論 、 心理學 、時間管理 、大學生活 、職場 、情感 、能力提升。

我拒絕雞湯、拒絕喊口號,我會參考國內外的研究論文,依據最科學的研究結果對你講講最實用、最有效的乾貨。

參考文獻:

記憶 | 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長期記憶 | 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如何高效學習》 作者:Scott H. Young 華章出版社MIT Challenge:scotthyoung.com/blog/my復旦大學中值定理講義:math.fudan.edu.cn/gdsx/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