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悉達多的慈言善語(五)ˍ

2017-10-24_10.35.0203.JPG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ˍ《列子》說符篇

                 (有個人掉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家小孩偷走的。他暗中觀察這小孩走路的樣子,十足像是個會偷他斧頭的人。看他五官表情,就像是個小扒手。聽他言詞語論,更像是偷雞摸狗之輩。總之無論這小孩的一切言行舉止,無不像是個會偷他斧頭的人。

                不久之後這個人到自己在山谷的農地耕種,在荒草間忽然發現了他那把遺失已久的斧頭。第二日當他再碰到鄰家小孩時,動靜之間卻絲毫再也感覺不出,他會是個小偷的樣子了。)

2017-10-24_09.22.49.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怎麼會差這麼多呢?難道這不是同樣的一個小孩嗎?難不成我們眼中觀看的世界,都只是在回饋我們的所思、反映我們的所想而來的嗎?

                看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濾鏡,人們總是透過這濾鏡不斷去想像、猜測、包裝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結果就像瞎子摸象那般自以為是。我們看見的世界,不見得就是真實的世界,往往就只是自己想像的產物。原來我們所體驗的世界,不僅來自於對事物的覺知,也來自自己的想法與期待。我們都活在自己建構的幻化世界中,所以我們都是迷惘的眾生。也就是這個緣故,所以佛陀一再叮嚀我們「莫以我見為真實」,也就是希望我們別被自己的心靈濾鏡所蒙蔽。

2017-10-24_10.34.56.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佛教之所以被視為一種「心的科學」,不是沒有原因的。早期佛教對心靈的探討,始終是它整個思想的重心。佛教認為人類一切的存有,包含著「色、受、想、行、識」五蘊。有意思的是這其中對外在物質性的探討只有「色」蘊一途,但是對內在精神性的探討,卻包含著感受(受)、想法(想)、衝動(行)、意識(識)四蘊。由此可見佛陀對內在心識的探討有多重視了。也就是原始佛教對心識探討的側重,所以接下來的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唯識系統,更是一頭栽進這個議題。他們探討內在心靈的內容包括~

                1. 心識是一還是多?

                2. 心識如果是多的話,能否同時興起?

                3. 離心是否還有心所?

                等等………

2017-10-24_10.49.5905.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有關心識的深入探討,我們還是留給那些有「識」之士。我有時不免會慶幸漢傳佛教有禪宗的出現,因此現在讓我們學學禪宗的「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不倚仗語言、文字的傳承,端賴個人的明心見性而成為一位覺悟者。),看能不能藉著幾則故事背後的意涵,而來思索一下「心」對我們生命的影響。當然!如果能夠因此而「明心見性」(註一)的話,那真是託天之福。

2017-10-24_10.41.2604.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有一位名叫信重的武士,來向白隱慧鶴禪師請教。

                他問: 「這世界真的有地獄與天堂的存在嗎?」

                白隱回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信重答:「我是一名武士。」

                「你真是一名武士?我懷疑到底有什麼樣的主人會要你這個樣子的保鑣?我看你的外表更像是個乞丐才對!」

                武士聽了非常憤怒,右手穩穩握住劍柄就要拔出。

                禪師繼續刺激他:「呦!原來你還有一把劍喔!不過我看它未免也太鈍了吧,根本砍不下我的腦袋。」

                武士再也止不住心中的怒火,終於拔刀準備砍向白隱。

                突然禪師大喝: 「地獄之門因此打開!」

                武士一聽方知剛才言詞都只是為了撩撥它的怒火,於是趕緊收劍並向禪師鞠躬致歉。

                「天堂之門由此敞開!」白隱禪師說

                是善?是惡?一念而已,而天堂、地獄就隱身在那一念之間。

2017-10-24_12.37.1806.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莊子 外篇 山木》裡有一則市南先生告訴魯國君侯的故事~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個人駕著小船在河道之上,此時上游漂來了一艘空船,結果跟他的船發生擦撞。這個時候就算這個人是個心胸狹隘的人,他應該也不至於會對一艘空船生氣吧! 但是如果來船之上有人乘坐的話,一般人的反應都會趕快呼叫對方撐開船隻,以免碰撞。一出聲沒回應、再出聲又不理,等到第三次開口時,那必定是惡言相向了。先前不怒而現在怒,那是因為剛剛船是空的,而現在卻是乘坐有人。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空心來面對世事,不為外在人、事,物的起伏而動念,那就沒人可以傷害他了。

    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2017-10-24_13.50.4707.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當禪宗六祖慧能接下五祖所傳衣缽之後,即聽從五祖弘忍建議,攜帶衣缽隱名埋姓潛往南方。十四年後直到高宗儀鳳元年(西元676年)慧能~

   「……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吃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ˍ《六祖壇經》 行由品 第一

 

                ……慧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那時輪到住持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剛好有風吹動旗幡,於是一位僧人就說:「有風在動耶!」

                另一位僧人卻辯:「是旗幡在動!」

                結果兩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此時慧能在旁聽了只好進言:「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兩位的心在動!」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我心不殤;世界無恙!

 

 

2017-10-24_14.53.1514.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ˍ(南傳)法句經 第一 雙品

                世界如心所呈現!我們認為世界是怎麼樣,世界就會以我們所想那般呈現。因此當我們以不正確的心、語、行為時,那痛苦就會跟隨我們,就像車輪跟著拉車的牛一樣。

                世界如心所呈現!我們認為世界是怎麼樣,世界就會以我們所想那般呈現。因此當我們從事正確的心、語、行為時,那快樂就會跟隨我們,就像影子跟隨我們身體那般。

 

2017-10-24_14.49.5713.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XXXXX            XXXXX           XXXXX

                原來世界會如心所呈現!看來我們的心理習氣主導了我們的生命經驗,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與其他眾生。難怪樂觀的人總是能夠看見事物的美好,而悲觀的人盡是活在秋風秋雨當中。另外憤怒的人;碰到的卻都是不公不義。

                而佛法就是一種心的調御方法!心調好了;人就到岸。心調不好;一輩子亂。 讓我們從佛法中學習以平常心看待世間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學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僅僅專注並融入當下的美好!並讓心念安住於清靜的覺醒中,外不受情景所惑,內不受情緒所亂。

 

                註一:明心見性_內心沉靜不隨外境雜亂而雜亂,不隨外物汙染而汙染。並安住於清靜的覺醒中。

 

2017-10-24_14.26.1912.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2017-10-24_14.16.0408.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2017-10-24_14.26.1711.JPG

2017/10/24攝於四川  黑水  達古冰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