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耗尽一身浪漫,走向孤独与沉默。

我想电影想表达的这不止是那个年代的故事,更多的是历史与悲剧的重演。就像电影里的台词「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一部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说的是这个时代的故事,却是为了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为什么呢?因为身在江湖中的人难以看清这个时代也难以看清自己,下个世纪说不定就能看清这个时代。但是,历史会重来,以我们难以发现的方式。

一群对规矩很坚持的人,和这个规矩的消亡

影片里面出现的规矩

能忍的,就忍,老婆偷人了,送他们走,面子上过得去就行,自己兄弟不开心了,送厂子,钱无所谓兄弟和睦最关键

先礼后兵,所有话都一边喝茶一边讲清楚,但是还是谈不拢,那么动杀手了就一下子到底

有底线,弄到家里了,那就是报复到底,哪怕杀了自己亲外甥,也要弄死你

这就是这些流氓的规矩


(罗曼蒂克)的中文一起就是浪漫。翻译成中文的电影名应该叫《浪漫消亡史》。

罗曼蒂克是一个纯然外来词的音译,也就是「浪漫」的古旧式说法,这个词在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常见,尤其是「海派」小说里,罗曼蒂克成为爱情故事的代名词。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葛优与钟欣桐,浅野忠信与妻子,章子怡与韩庚,袁泉和吕行,杜江与霍思燕等几对比较明显的情爱关系,都是罗曼蒂克的,但不是每一种罗曼蒂克都是优美委婉富有诗意的,或者说,每一种罗曼蒂克都是危机四伏的,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中发生了种种变幻:趋向消亡。

可能是为情义赴汤蹈火,可能是处心积虑玩弄心计,可能是出于懦弱献妻自保,也可能是纯然为性爱所吸引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这些变幻中的消亡,不仅仅是爱情的消亡(变味,不再纯粹),危险也变得了无生趣,不再是「英雄救美,美人舍生报恩」这类的浪漫剧情,只剩下干巴巴的现实,惨烈的遭遇和毫无美感的苟且。

爱情的消亡,是诗意的消亡。罗曼蒂克,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大多数人来讲,这种「诗意和美感」是无用的,属于生活的非必需品,是某些阶级的无病呻吟,但正是无用的「罗曼蒂克」,真正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赋予了这段历史特殊的味道。

男女之间的相爱,帮派之间处理事端的规矩,人与人相交要恪守的礼仪,包括对侵略者的态度,对民族大义的担当,都是罗曼蒂克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泛化的、缥缈而又真切的精神。所谓的老上海,就是由这些无用构成的风韵与魅力,程耳导演的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专注于这种诗意和美感不断消亡的主题上,爱情——多数人所理解的罗曼蒂克——只是这个十里洋场中最为旖旎多姿的幌子。

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正是「罗曼蒂克」的化身,开场戏就是他来处理一起罢工风波,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法和手段,精准地定位了这个角色:他说话讲究,做事有原则,举止端庄,决不是简单的流氓头目。——陆先生所代表的上海黑帮的上层人物,都非常注重端庄,从言行神态到衣服著装,极有做派。

角色的这份做派,是程耳导演的惯常风格,在他很少的电影作品中,角色都是一种「与现实产生间距」的状态,可以说「端著」,《第三个人》中徐峥的角色已经有点苗头但并不明显,在《边境风云》里彻底成为风格化:孙红雷饰演的毒品头目,张默饰演的警察,杨坤饰演的毒贩,三个主角的性格各有分别,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有做派的——寡言少语,沉著机敏,极为克制,呈现出优雅考究的独特味道。这种角色做派,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登峰造极。

在这部电影里,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戏份轻重,角色的状态都是「端庄」的,从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倪大红这样的上层人物,到闫妮、杜淳、杜江、霍思燕饰演的底层人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股劲,人之为人,上海之为上海,就在于这种「端」,不能随心所欲的「塌」,《罗曼蒂克消亡史》呈现的真实,不是生活层面的真实(台词很符合角色身份,但表达方式经过了设计),呈现的是更高的真实: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时代气质。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更深、更精确的真实。


表达战争的残酷,表达人民渴望安宁和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