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投檔線」的:

院校投檔分數線是指以院校為單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在對第一志願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最低成績標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檔分數線,簡稱投檔線也稱調檔線或提檔線。

這一段話,有三大重點,值得2018屆、2019屆家長和考生密切關註:

一、投檔比例

為了招收到最優質、最適合的學生,也為了保證錄取的圓滿完成,90%的高校在調取學生檔案時,都會超出計劃數來超額調閱,這時候實際調閱數與計劃數之比就是投檔比例。一般一所學校的投檔比例為1:1.2,意思是,某院校計劃招100個人,就會調取120份考生檔案,之後按照篩選退掉後面多餘的20個人檔案。

例如:一本大學A理工類計劃招收30人,而填報該校且成績在第一批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上的有80人。

省招辦按招生計劃數的1.2倍(30×1.2)需投檔36份到A高校,計算機將這80人按招投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A校本批次理工類的投檔線。

這入檔的36名考生,經學校審閱,擇優錄取其中30人,將不予錄取的6人檔案退回省招辦。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投檔比例」比你主觀填錯志願更可怕。因為,它是省招辦根據招生計劃、高考成績、當地政策等因素,硬性規定的錄取規則之一。也就是說,每年總會有部分考生因為這個「投檔比例」被退檔,無緣大學或降於下一個批次錄取。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呢?報考君提醒:

一般我們會建議考生填報投檔比例為1:1~1:1.05之間的高校,這樣退檔比例小。不過,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投檔比例的招生方式有其靈活性,規定是表面的一套,私下的操作是另一套的。

學校招生不會無緣無故,退掉一個分數達到要求,健康狀況良好,又填了服從調劑的人。就算你是120%裡面的那靠後的20%,也會在最後錄取你。畢竟,生源就是財源,人家不會放棄一個賺錢的機會的。當然,為了保險起見,考生和家長私下也可以打電話詢問招生辦,人家會跟你明說。

二、投檔線不等於錄取分數線

很多家長和考生會把「投檔線」當做「錄取分數線」,因為這兩種線都可以代表著進入某所大學的資格線。其實,要細分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兩條線的差別。

再來重溫一下這兩條線的定義:

  • 錄取分數線:即招生院校按計劃錄取完成後的最低分數線或者是分專業最低分數線。

  • 投檔線:指以院校為單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即投檔比例1:1.2以內),在對第一志願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最低成績標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檔分數線,簡稱投檔線。

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到錄取分數線和投檔線最相同的地方,就是兩者都是「最低分數線」。

不同點在於一個是院校錄取完成後形成的最低分數線,而另一個投檔線是院校投檔完成後形成的最低分數線。

就拿我們在第一點中例舉的例子來說,一本A高校理工類計劃30人,省招辦按招生計劃數的1.2倍(30×1.2)需投檔36份,計算機將這80人按招投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該校本批次理工類的投檔線。

學校經審閱,擇優錄取其中30人,這其中被錄取的30人中,排名第30位的考生的分數即為錄取分數線。

所以,家長和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就會明白投檔線是進入院校的重要資格線,而錄取分數線纔是最終決定考生是否被院校錄取的生死線。

三、投檔線自然形成

每年在5月份、6月份的時候,有不少的機構或高考平臺會獨家發布「某某高校的投檔線」來吸引家長和考生的目光,獲取流量。在這裡,報考君慎重告誡2018屆、2019屆考生「投檔線是高校調取考生檔案之後,自然形成的一條最低分數線,故而,只要院校投檔或錄取過程沒有完成,投檔線都將不會率先出現」。就好像,風過後,沙漠才會現出一條條有規律的紋路。

所以,2018屆、2019屆的考生和家長不要輕信網路上的投檔線預測,最好的方法還是參照前5年的院校投檔線,並求取平均值,這樣才能估算出一個今年合理的投檔線數值。不過,投檔線還受招生計劃、考生志願填報情況、當年專業冷熱度等因素影響,部分院校投檔線會有較大幅度波動,還請謹慎參考。

文章由微信公眾號「報考神器」提供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報考神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