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

當時的魏國可謂人才濟濟,為什麼逐漸衰落了呢?為什麼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之類的大才未能在魏國施展才華,反而入秦一舉成名?

「歷史倪說」認為可以歸納為兩點:

其一,以「用人者」角度來看,國家發展階段不同,當權者對人才的態度有異;

其二,以「求職者」的角度來看,魏雖強,舞台卻小,秦雖弱,可大有為。

以下分別論述:

一、國家發展階段不同,當權者對人才的態度有異

應該說,魏國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時,國家昌盛日久魏國上下對人才的重視,尤其是對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視與魏初魏文侯振興魏國時的求賢若渴有天壤之別,致使治國大才未能進入當權者的視野,或者當權者已無鑒別大才與否的興趣。

1、魏國佔據晉國中部地帶,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且自立國以來有一統三晉的宏願。

魏文侯治國有方,國內實力蒸蒸日上,令各國羨慕不已;同時,在應對國際局勢問題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韓趙折服,彰顯了大國國君的風度,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資治通鑒》記載:「魏於是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魏文侯一改諸侯列國世家貴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以遠見卓識,從決定國家發展的人才因素入手,大開方便之門,首開士子入居廟堂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魏國各項事業的發展。

魏文侯作為魏國百年霸業的開拓者,在位期間禮賢下士,廣泛延攬人才,不但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參與影響、塑造魏國,還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治理魏國。最為重要的是在軍事領域,魏文侯起用了樂羊、吳起為將,不但鞏固魏國河山,還為魏國開疆擴土。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子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此舉開諸侯列國之先河,將引領諸侯列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魏國崛起之前,魏文侯對人才的渴求,僅從其個人操守即可窺見一斑。

《資治通鑒》記載:「文侯與群臣飲酒,樂,命駕將適野」。大家正喝的高興地時候,天降大雨,魏文侯突然外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資治通鑒》記載:「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魏文侯禮賢下士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魏文侯,作為大國之君,將信譽重視到如此程度,難怪他能夠成就百年魏國霸業。其實,當領導的有這個權力,根本不需要自己親自前往。如此小事隨便派個人去告訴那個山林管理員,今天下雨了,約會取消,改日再約。從宴會現場群臣一臉疑惑的表情即能明白,他們也是這麼想的。

2、《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供職於魯國期間,曾「殺妻」得以領兵御齊軍,並一戰成名。吳起在成為名人的同時,他之前的件件「醜事」立即成為攻擊誹謗的工具,送到魯君案頭,於是逐漸疏遠吳起。

當吳起意識到魯國君有意疏遠時,即萌生了投奔魏文侯的念頭。其實,吳起早已進入魏文侯的視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魏文侯與將軍李克的一段對話:「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李克的回答正是魏文侯想要的答案。果然剛到魏國的吳起就被魏文侯任用為將。吳起也未辜負魏國的期望,《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魏文侯不拘一格起用魯之「棄臣」,成為當時的佳話。

魏文侯得吳起

3、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終魏文侯一世,吳起深得賞識。但是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對吳起卻不感冒。

吳起為魏國西河郡守,在當地施行仁政,深得民心,取得了很高的聲望,久負盛名。當魏國初置相國時,吳起認為,魏國朝中無人能與其相提並論,相國之職志在必得。但是任命文件一宣布,他傻眼了,相國竟然是田文。吳起心裡想不通,表面上更是不高興。吳起被怒氣沖昏了頭腦,竟然去找田文理論。田文以一句「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令吳起恍然大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千方百計排擠吳起,最終令魏武侯「疑之而未信」。魏文侯朝思暮想而欲得的愛將吳起離魏赴楚。

魏武侯冷眼觀吳起

4、衛鞅在入秦之前,曾經供事於魏國相國府,深受公叔痤賞識。多年相處,公叔痤深知衛鞅的能力足以入朝為相。《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當公叔痤病倒之後,他準備借魏惠王前來探病之機舉薦衛鞅,並希望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

俗話說,人將即死其言也善。魏惠王對公叔痤舉薦衛鞅為相國,第一反應是「王嘿然」,最後的反應是,他跟左右談及此事,竟然嘲笑公叔痤「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痤舉薦衛鞅

公叔痤臨別之際,望著眼前的衛鞅,彷彿看到了未來,他真為魏國的將來擔憂。事情的發展也正如公叔痤擔憂的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正是這個青年讓魏國不得安寧。

由此可見,魏國發展過程中三代君王,即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對人才的態度截然不同,完全在於此時之魏國相較於彼時之魏國已有天壤之別。

二、魏雖強,舞台卻小,秦雖弱,可大有為

人才是否可以施展其才能,與供職國發展階段有直接關係。百廢待興,思賢若渴,不拘一格;國富民強,千甄萬別。

魏國通過改革在釋放生產力,綜合國力與日俱增的同時,社會管理日趨完善。魏國的富強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湧入,他們也被魏國派駐至各級行政部門,其中不乏謀國高手。

當國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軌,當權者已經習慣於既有體制,難以接受國家體制的再造,或提升。此時,為魏國而來的士子,能否在魏國青史留名,關鍵在於工作態度上,是否甘願按部就班。

像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之類的謀國高手,豈能甘心按部就班,他們或許抱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心理西進入秦,或輾轉至秦。

衛鞅入秦

秦國百廢待興,或亟需完善,「試驗」的機會遠較相對成熟的魏國為多,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抱負的舞台。

《史記·商君列傳》僅記載魏惠王聽了公叔痤舉薦衛鞅時,希望「舉國聽用之」,禁不住嘲笑其「病甚,悲乎」,再無任何相關記載,而衛鞅入秦之後可謂大費周章,三見秦孝公而留秦。

公孫衍留秦

由衛鞅對秦、魏兩國君王的態度,即對魏惠王一拒而離魏赴秦,對秦孝公一而再再而三求見,亦可感受到當此之時魏雖強,舞台卻小,秦雖弱,可大有為。

張儀至秦

魏國人才外流是魏國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魏國的衰落並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對國內、國際局勢做認真的判斷,為國富民強而付出的努力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當秦、齊崛起之後,魏國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機會,在於魏國上下缺少魏文侯當年振興魏國的勇氣與精神。

本文由「歷史倪說在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魏世家》

2、《史記.秦本紀》

3、《史記.商君列傳》

5、《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6、《綱鑒易知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