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高是攝影師薛明的徒弟,在參加完【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第一季後分別參與同班學員的三個項目,他和師傅一樣,身體裏有堅定的職業感。我們和魏高聊了聊關於他的學習和紀錄片創作感受。

  燕子:可否介紹下你目前的的紀錄片項目?

  魏高:我現在在拍的是一部媒體紀錄片,名字叫《百年中國製造》,是關於聚焦中國工業化發展史、中國製造業成長的一部紀錄片,也是建國70週年的一個獻禮片,我擔任其中一集的攝影師。

  拍攝中

  燕子:這幾年做紀錄片攝影的收穫是什麼?

  魏高:記得我第一次掌機時,見啥都想拍,也很興奮,壓力也很大。興奮的是我終於掌上攝影機了,壓力大是因爲對於構圖、曝光和焦點的控制心裏還沒底。後來我就經常出去“掃街”,去拍、去練,到現在我掌機的時候考慮最多的已經不是技術了,而是人物關係和情感的表達。

  就像這次我們導演說的一樣,每一個故事包的拍攝都要爭取比上一次進步一點點,不要跨大步子。

  魏高

  燕子:爲什麼參加【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第一季課程?

  魏高:我記得當時我斷斷續續的在拍攝一些商業項目,感覺自己在專業方面需要提升,雖然之前一直在看書自學,但在拍攝現場不知道如何把理論與實踐結合,這也是我最大的苦惱。

  我看到薛老師轉發了一篇“42時紀錄片”開班的消息,當時真的很興奮,因爲之前看到的班都是關於劇情片的,對於紀錄片從業者來說,大家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正好這個班的講師都是紀錄片一線的大咖們,於是就抱着要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報了名。

  薛明課堂(第一季)

  這對於我或我們身邊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平常的事,就跟我們平時經常聽講座、看展覽這些都是一樣的,只要是好的“內容”、有學習的機會,我們都會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參加42時紀錄片課程也是必然的。

  課堂討論(第一季)

  燕子:【42時】第一季期間,拍片子遇到了哪些困惑?對哪位老師的課印象深刻以及如何和同學、老師建立聯繫之類的?

  魏高:一次學習,有好老師、好有氛圍。我來解決我的困惑,同時聽聽老師們在現場是如何拍攝的。很慶幸這次學習超出了我的預期,老師和同學都有聯繫,可能跟範儉老師和薛明老師聯繫的多一點,同學方面好幾個都一直聯繫,不僅相互學習、推薦影片和圖書,還一起合作拍攝了紀錄片。

  魏高拍攝工作

  燕子:有什麼紀錄片可以向大家推薦學習?

  魏高:我個人更喜歡《千錘百煉》和《十年-吾兒勿忘》,推薦給大家。

  我很喜歡千錘百煉的攝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在看劇情電影,而不是紀錄片。鏡頭語言交代人物特別的清晰,拍的風格我也很喜歡。《十年-吾兒勿忘》的攝影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特別喜歡那種沉穩的畫面講故事。同時這兩部片子的音樂也特別的好!

  樑爲超課堂(第一季)

  燕子:第一季課程結束後,聽說你跟很多同學都有合作?

  魏高:的確是這樣,7天的學習還收穫了友誼。我跟同學們相處的都很好,班上想做導演的同學偏多,正好我就想幹攝影,一拍即合。後來在張斌、芊芊、羅中的三個項目中,我擔任了攝影工作,正好把在課堂上學到的“乾貨”用上了。

  要學習製片人的能說會道(第一季)

  我們在每天拍攝結束後,不管多晚,都堅持看素材。張斌是導演,每天晚上看着素材和我聊着每一個鏡頭,並梳理故事結構,堅持寫創作筆記。這不正是我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嗎?這種大家在一起的氛圍我很喜歡,雖然拍的是一個媒體紀錄片,但讓我享受到創作的樂趣。

  課堂討論 (第一季)

  燕子:【42時】第三季4月22日就要開課,有什麼經驗和想法想跟新的學員分享?

  魏高:“要在你的人生裏,幹一件你真正覺得不後悔的事”是一個導演送給我話。既然已經選擇了你喜歡的事,那就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幹下去。當然,在自我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途徑上,要捨得給自己投入和投資,哪怕是買一本書,買一顆鏡頭,聽一節課,我想早晚都會有收穫的。

  關於【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

  我們邀請紀錄片行業內頂尖從業者將其創作心得整理成一套系列課程——【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在紀錄片職業化、專業化、藝術化、產業化的道路上,幫助更多的從業者。

  7天42小時,成爲更職業的紀錄片人。(第三季報名詳情)

  【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 第三季

  添加“課程助手”微信報名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在線時間:週一至週五8:30-17:30)

  大家都在看

  關注「愛上紀錄片」,用紀錄片看懂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