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年前,我们的生活和现在差了十万八千里。二十年之后,孩子的世界也会和现在差十万八千里! 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现在对孩子的”要求”及”期望”在孩子将来的生命之中到底会有多少帮助! 有没有一些东西,或是一些条件,我们可以预知在将来能让我们的孩子有快乐的生活… 

一窝蜂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点,拼命在各种标榜对孩子有帮助的课程中撒大把大把的钞票。其实,在这几年帮助孩子的执业过程之中,我觉得有一项能力很重要---孩子要有能力,接受别人的帮助,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习面对问题。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孩子在环境当中要先了解自己的问题,并且了解问题及评估自己的能力(其中,更需要理解自己的不安及害怕)。然后,孩子需要在环境之中搜寻可能的协助,这些协助可能是自己出现、也可能是需要孩子”启动”才会出现。而孩子还要在很多帮助之中,选一个适当的,在获得帮助后,孩子便需要利用这些帮助面对他的问题、但不一定能逃避。而在获得帮助之后,孩子要学习自己来,而不是一直等待帮助的出现,进而发展出问题解决的能力。 

不同能力/年纪的孩子,在接受帮助的范围/方式/程度上都有差别。如果再加上孩子对于事件/情境的理解并不全面的话,表现出来的功能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我们常会发现孩子似乎搞不太清楚情况,或是一昧地做出不且实际的要求时,或许我们可以想一下,孩子是真的在无理取闹,还是孩子无法和环境做出好的互动,不知道我们提供了协助。 

通常在这种情形发生时,家长会很”无力”的希望问题赶快消失。但是,对孩子来说,让问题消失并不会让孩子增加任何经验或能力。就算我们秋后算帐,孩子也已经离开了问题现场。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有问题存在的环境之中经验跟观察。而我们提供的协助,就是让孩子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多待一下。 

托托这天和妈妈一起去诊所,听到一位孩子在诊间里嚎啕大哭。因为孩子的哭声对大人或小孩而言,都是一项很强的情绪因子,所以年纪较小的孩子一听到别人的哭声就会跟著一起哭。而托妈在每一次陪伴他的过程之中,都用温暖的拥抱让孩子感到安全。所以,虽然我们的托托打预防针时也哭得很凄厉,进诊所时也会紧张。但是,因为有安全的拥抱,让托托多观察/体验,托托现在并不会无厘头的一进诊所就哭。 

如果不让孩子学习,一有问题就把孩子抱走,孩子不了解环境,不知道别人会帮他,只会增加孩子发展EQ的阻力,并没有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