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相互保發布公告,從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點起,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從相互保險變成一款基於互聯網的互助計劃,背後不再對接《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

一個月的時間2000萬人加入,一時間相互保成了保險創新頂風的旗,監管層的多次約談又讓這「新生兒」受到重重阻力,相互保像初出茅廬就迅速躥紅的明星,佔據媒體封面的C位和各類溢美之詞,隨之而來黑料,猜測,緋聞,和這次實錘改版下架。

不過,公關團隊很聰明,升級改版稀釋了大眾對 「相互保 」變 「輕鬆籌」的關注度, 再看內容,螞蟻金服也確實是盡最大努力保護了用戶的利益,讓此次調整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不管結果如何,這次的相互保事件確實是保險業的一場颶風,一個月的時間2000萬人的加入,這讓我們看到互聯網保險的巨浪式躍進,也讓我們看到民眾保險意識的增強,同時,相互保險也從冷門變成了焦點。

你真的了解相互保險嗎

根據《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通知》定義:

相互保險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並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

簡單點就是說,相互保險是以「自願聯合,相互扶持」為原則的抱團取暖。參與會員即為組織所有人,沒有股東經營,只對自己負責,一般而言,相互保險不以盈利為目標,僅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旨在為成員提供低成本的保險。

所以相互保險最大的特點就是:共有,共治,共享

相互保險在保險史上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在中國,卻是這幾年才被人關注到。

相互保險公司歷史悠久,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基爾特組織——為組織會員及其家庭成員在生老或病亡時提供經濟保障的行會。

1966年,倫敦發生特大火災,災後重建時形成的倫敦火災相互保險友愛社被認為是英國最早的相互保險組織。

上世紀60年代,相互制公司曾經在日本佔市場份額的76%,在美國佔比也超過60%。到了2014年,全球相互保險市場業務創造了歷史高點,總保費收入達到12860億美元,佔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7.1%,覆蓋9.2億人。

我國相互保險發展就比較晚了,內地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在2005年才成立,直到2015年保監會發布《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通知》,相互保險才有了相應規範性文件, 2017年又成立三家相互制保險組織,其中一家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是目前唯一的相互制人壽保險組織。

相互保險VS商業保險

相互保險跟商業保險對比有很大的不同,為方便起見,典型的區別小編用表格做出來;

相互保險和商業保險最大不同在於,相互保險公司沒有股東,保單持有人即為公司持有人,消滅了股東與保險人之間的利益衝突,這樣,相互保險用所有權關係取代市場交易來降低保險產品費率。

公司不以贏利為目的,沒有股東,只對自己負責。僅收取少量保費作為管理費,所以經營成本很低,保險產品相對商業保險也較便宜。而且沒有盈利壓力,資產和盈餘都用於被保險人的福利和保障,如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就被要求會員產品保費收入佔全部保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於80%。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沒有盈利要求,相互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水平較商業保險,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因為不能在激烈競爭中 有效的利用資本市場擴大規模,和不具有強有力的投資能力,不能滿足客戶保障投資的多重需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出現了「去相互化」的浪潮,許多大型相互保險公司轉變為股份制保險公司。

所以也有人調侃說,商業保險是土豪的追逐,相互保險是貧民的盛宴。

互助VS保險

「相互保升級成相互寶」,從保險產品變成了互助計劃,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所以聽起來都是差不多的生病籌錢,到底是差在哪呢?

互助和保險的核心區別就在於,有沒有機構轉移承擔風險。

保險金的給付責任在保險人身上,客戶有合同,發生了風險損失按合同找保險公司來賠償,保險公司又受到保險準備金,償付能力等各項監管,同時面對大風險還有再保險的要求,層層嚴密把控,防患於未然的未然,所以,一些大型的保險公司就算經歷過一戰,二戰,也一樣經營到今天。

而互助的給付主體是參與的會員用戶,由第三方監管,沒有償付能力的指標要求,也就意味著沒有能夠兜底的能力。而且互助的性質是單向的贈予,這就跟好心人捐款一樣,別人給不給,看你人品。

保險公司因為有嚴格的監管和再保險轉移風險,所以完全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但是互助沒有嚴格的監管和再轉移風險的能力,對於用戶來說,關鍵時刻能不能拿到錢,和能拿多少都是不確定的。

所以說,用保險轉移風險,你的兜底能力是水泥做的,用互助計劃轉移風險,你的兜底能力是泥做的。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一點思考:

支付寶雖然推出「相互保」一個多月就改成「相互寶」,眼看從保險變成了互助計劃,算是一次開頭就是高潮,結局有點涼涼的嘗試,但是不代表互聯網保險的失敗,相反,這次試水我們可以看出民眾的保險意識增強,市場廣闊。

大型互聯網最大的優勢 就是:流量和數據。如果能夠運用的好,在大規模的客戶群體里精細化挖掘客戶的需求也不會是件難事。

關於互聯網和傳統保險,許多人都會割裂成兩個對陣,認為是此消彼長的競爭對手,但在對於一名務實的保險經紀人來說,我更希望是藉助互聯網強烈的數據邏輯來幫助客戶梳理風險,發現缺口,找到更適合客戶的需求的產品。

互聯網保險和傳統保險不應該是割裂的兩個部分,他們的關係應該是補短板,填空白,從而滿足多層次需求,就像家裡吃飯,會備有盤子和碗,誰也不會傻到拿手去抓鍋里的飯。

未來更多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整合,年輕的時代朝前走,支付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未來還會有不斷地創新,碰撞,吸收,進步。

一起期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