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的婚姻觀從道教的發展史上看,在全真教興起之前,道教徒們大都在修仙問道的同時行醫濟世,扶危濟困,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宗教,因此,並沒有禁止婚配的戒律。對婚配的禁忌發端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道教和佛教在教義理論上的相互借鑒。接受了這一嚴格戒律理論的全真教派在唐宋時期完成了理論體系的構建,並在隨後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於是全真教派開始有了傳戒制度:不結婚、食素。但是,從更根本的傳承來看,老祖天師在東漢傳教之初,根據《太平經》的經教記載,認為如果沒有婚姻關係,必然導致「陰陽不交,乃絕滅無世類也」,認為婚姻乃人之常倫,是陰陽得以和合、社會得以延續的根本;公眾號嗣漢天師府,而道教藥王孫思邈則指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從醫學上更進一步說明了婚姻的重要性,認為不結婚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不利於養生長生。此外,再往先秦追溯,從更古老的傳承《易經》來看,那就是:「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遙想當年道祖老君傳老祖天師《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可以說:經由老祖天師所繼承的道教傳統,其歷史源流更為深遠。

歷史的傳統能夠流傳至今,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得益於血脈的傳承,而血脈又來源於婚姻——因此可以說,從正一道來看,婚姻本身不但下符人倫,而且上合天道,所以才能夠在天人之際、古今變化當中,做到源遠流長、傳承不息!

強調男女平等的道教婚姻《周禮》中說,婚姻的目的是「上以繼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祭祀祖先與傳宗接代是儒家婚姻觀的核心,通過婚禮制度,使女人變為男人的附庸,甚至視為生育工具。這些儒家倫理規範後來演變成了法律,在古代社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古代社會缺乏自然科學的助力,最根本的社會勞動力就是「人力」,這便使得人口數目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換句話說:女性生育得越多,社會的整體生產力就越強。但是,這樣一種社會倫理觀,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便逐漸與時代脫節,逐漸成為千百年來桎梏中國女性發展的枷鎖。在今天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開明盛世當中,社會價值的評判標準越發多元:很多以前只有男性才能勝任的工作,現代女性也能勝任,甚至可以完成得更好。

就此而論,儒家倫理如果需要與時俱進,如果需要進行一個現代化的改造和轉換,儒家就必須向道教取經和學習,因為道教的婚姻觀認為:男女平等的關係是基於道教的宇宙觀,天地誕生之初就已肇生陰陽,陰陽不僅是萬物法則,也是男女之象,即「男不能獨生,女不能獨養」。陰陽的相和共生,涵化到社會倫理層面,就意味著男女在自然屬性上的平等。

道教對女性的尊重,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會就已經特別突出,早在東漢時期,《太平經》便已經提出:「女之就夫家,乃當相與並立同心治生,乃共傳天地統」、「男女樂則同心共生,無不成也」,如此等等。

道教的婚姻觀,肯定男女價值,認為男女共樂是婚姻的根本目的,並且,女性不應淪為男性的附庸,男女雙方應當「同心治生」,共同營造美滿的小家,唯有社會上的各個小家和諧美滿了,我們的整個大家——國家——方能真正和諧美滿。從這一層意思上來說,道教強調男女平等的婚姻觀,其實不只是針對婚姻,它同時也在2000年前預言了中國的未來:那將是一個男女平等的開明盛世!

道教婚禮

附錄:道教婚禮科儀簡介

道教婚禮,通常道教婚禮分為迎請過程和科儀過程。

迎請過程前文已經簡單介紹,這裡的重點是說一下科儀過程。科儀過程通常分為6個部分:

1、前啟科儀

內容主要包括有:步虛韻、舉天尊、弔掛韻、高功說文、瑤壇韻、小盪穢等。

步虛代表法師上壇行儀開始,舉天尊為「紅鸞天禧天尊」,正是此次的證盟主神。弔掛為承接上下,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引出下面的瑤壇韻和盪穢。瑤壇韻為對越上真。盪穢主要是由法師掃蕩氛穢,清凈壇場,同時為二位新人灑凈賜福。

2、禮神達意

禮神達意首先是新人拈香,使香雲達信,傳達心意。之後拜天地感謝天地證盟,拜祖師感謝祖師證盟加持護佑。新人表達過對神明的謝意後高功法師開始「迎真請聖」證盟婚姻。並且請聖禮神表明意思後,開始宣表。也就是給天宮發一個證明新婚的「郵件」,由天宮存儲。

3、迎神請聖證盟

內容包括有:高功說文、大讚韻、舉天尊、祝香咒、入意、焚表上天等。

4、加冠禮

證婚人為新郎加冠、高功法師為新娘加簪、新郎新娘互贈信禮並對拜、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雙方父母上殿拈香、禮神、就座、新郎新娘向父母三叩首、敬茶等

5、婚姻圓滿

內容包括:高功說文、圓滿贊等。

6、禮謝神恩

內容包括:新郎新娘向祖師行禮、向高功法師行禮、向觀禮者行禮、禮成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