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越高,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量卻不會變,因而平均到單位產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

1.請問使用價值量為什麼越多?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學生物的性質決定的嗎?而且使用價值是在人們使用和消費它的時候才實現的,使用價值量如何理解?2.形成的價值量不會變是指總價值量嗎?如果是總價值量,那麼總價值量不變是人為假設還是根據前面文字從邏輯上推斷出來的?


拋開「使用價值」「價值量」這些馬克思從古典經濟學裡面的繼承而來的概念,翻譯成大白話:

與1天1個工人生產1台手機相比,1天1個工人生產2台手機,

1、從效率上看,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從結果上看,產品增多了。

使用價值量的多少,就是產量本身。

繼續上述的例子。假設手機除人工之外的物料成本是500元,人工成本200元/天。

2、工人無論是生產1台手機,還是2台手機,獲得的收入都是200元。那麼,生產1台手機的價值量是700元/台,生產2台手機是600元/台。

無論是700-500,還是600*2 - 500*2,結果都是200,也就是說「形成的」價值量不變。

但價值總量是變化的,一個是700,另外一個是600*2,即1200

3、在實際生產中,由於所謂績效工資或者說是計件工資的存在,人工成本是改變的。

但這句話里勞動生產率、使用價值量、形成價值量是相互制約的,並不會因為單一因素的數值變化本身影響結論本身。

4、給這句話一個不簡單的推論:

貨幣,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裡,屬於一種特殊的商品。

既然「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量卻不會變,因而平均到單位產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那麼,存在一個「自然利率」,或者說存在一個「自然的貨幣擴張係數」,則在「信用貨幣」的狀態下,貨幣存在一個「自然貶值」的狀態。因此,即便窮人、富人收入等比例增長,窮人的收益也要小魚富人。


1.商品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也就是說在同等前提條件下,商品數量越多,使用價值總量越大,因此勞動生產率越高,產生的使用價值物質承擔者越多,因此使用價值總量變大。

2.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但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卻會反而降低,因為價值總量不變,被除數不變,除數增加,原因是因為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同,不是一個概念,價值也不決定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和物品性質共同決定的。

價值不是由勞動生產率決定的,這裡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生產時間決定的,也就是所耗費的一般無差別勞動量決定的。

抽象的談論理論可能很難理解,我舉個例子。

ABCD都是生產礦泉水的部門資本家,由於再正常的勞動條件下,生產一萬瓶瓶礦泉水需要一天,每一萬瓶礦泉水的價值量就被這必要的一天生產周期所決定。而每一萬瓶礦泉水假設賣兩萬元,因此他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出來就是兩萬元,此時,價值與價格相等,價格規律作用正常起效果。

假如資本家A想賺取更多的錢,率先改進生產技術,一天生產了兩萬瓶礦泉水,此時,他的單位勞動生產率提升了百分之百,每一萬瓶礦泉水依然賣兩萬,他每天賺取四萬元,而BCD賺取每日依舊是兩萬元,其實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看,礦泉水的單位價值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A生產的礦泉水的單位價值量缺比行業更低了,因為它所花費的無差別勞動量更低。此時,A賺取的是比BCD更高的超額利潤,超額利潤指用低價值量的商品作為社會平均價值量的商品銷售,因此BCD在發現A率先改進了技術後,也會想法設法改進技術,否則會被淘汰。因為A可以降低自己的超額利潤率來達到淘汰BCD的目的,比如A把每一萬瓶礦泉水價格降低到一萬元,由於生產率高,每天生產兩萬瓶,依舊有利可圖,所謂薄利多銷。但是BCD產量低,所消耗無差別勞動多,無法達到降價目的,因此者也解釋了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技術進步十分快速。

此時價值規律作用依舊起作用,價格與價值量匹配,只是對於A來說,價值規律已經被歪曲,他用低價值量享受到了高價格,此時他的價格高於價值。

當BCD也採取了和A一樣的技術生產時,整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整體提高百分之百,所以整個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都得到縮短,因此所有礦泉水的價值量都發生改變。單位價值量降低,價值總量也下跌,因為耗費的無差別勞動量普遍下跌,價格下跌,因為大規模供給供求影響了價格。此時整個行業價值規律作用又歸位,不再對任何人歪曲,價值於價格等同,直到某個人又革新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式。

一個新的循環就又開始了。

3.總價值量不變既不是人為推出來的,也不是假設的,是相對的,是指在當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價值總量與單位行業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總量之間的相對不變,也可以指不同時間前提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總價值量的相對變化。


謝邀。

(1)使用價值量好理解,2台轎車是1台轎車的兩倍,2斤大米是1斤大米的兩倍之類。但不同種的使用價值具有質的不同,不能加總。這是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死穴,叫做兩個劍橋之爭。

(2)關於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的關係,《資本論》沒有說清楚,上述觀點是錯誤的。這是《資本論》的不足之處。

(3)大致說來,勞動生產率提高,所生產的價值也會增加。但勞動生產率概念本身是很複雜的,比如個別勞動生產率、行業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一般勞動生產率、平均勞動生產率、邊際勞動生產率等等,因而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的關係是很複雜的,需要專門分析。


1,使用價值是體力和腦力的耗費。

2,價值是社會總價值,也可以片面理解為貨幣。


原題目容易引起的迷惑是因處在一個不需要不變資本,只需要人力來生產的範疇下來說的抽象表述,這不是很適合人的直觀認識。

我們將這一抽象聯繫下實際,放入生產資料等來說,將文中的「價值」替換為單純由勞動所創造出的價值(不包含生產資料的價值()。馬政經中,生產資料的價值直接轉化加入最終產品中,保持不變。

一小時社會平均勞動在勞動強度不變的情況下,所產生出的勞動價值量是相等的。

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如1小時,生產的產品增多,使用價值自然增多。但是這一小時生產出的、包含在產品中的勞動價值不變。

有所偏離,並不嚴謹但直觀的例子,就是原來社會平均勞動一小時產棉10斤,賣10元,投入的生產資料佔2元。現平均勞動一小時產棉100斤,只賣28元。投入的生產資料佔20元。勞動產出還是8元。

樓主的第二問最後一句很有思考力,點贊!馬恩的不足在於,並未出現一個價值交換主導的前資本主義時代,價值相較於價格並不具備優先性。薩繆爾森並非最早,可能也並非最深刻,但卻是最出名的提出了「複雜的迂迴」。薩繆爾森的意思是,價值由價格出發,經過複雜迂迴回到價格體系來解釋政經。任何一種東西都可經過複雜迂迴成為另一種東西。

不管怎麼說,價值觀念並非是歷史中擁有的,而是邏輯的。

以下內容超綱和複雜,只是簡單總結。可看可不看,理解多少是多少,不必過於糾結。

這一邏輯提法還具意義嗎?

偏重於交換價值的實現和提高常是資本拜物教的一種重要表現。當代的消費主義,符號經濟便是相較勞動更為注重交換價值的產物。資本通過製造觀念、意識等去大幅抬高產品的交換價值,即價格。凝結在這些商品中的勞動又提高了多少呢?

金融資本遠超生產資本產出,這是不是又帶來了種種不協調的,反對資本主義自身生產力的現象,製造種種危機呢?

馬克思其實反對勞動價值這一提法,認為這兩詞放在一起是同義反覆。由此出發,便可理出對馬克思有重大影響的空想社會主義至馬克思本人提出的共產主義的發展脈絡。


因為馬克思說的是新話(Newspeak),不是正常人過去使用的老話。

新話中很多詞語的定義與老話意思是有出入的,所以你不能站在正常人交流所使用的老話的角度去理解他說的意思,一定要融入到新話的語境中去理解。

新話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在新話當中「好」(good)是指「喜歡老大哥」(to love Big Brother),「壞」(bad)則已被「不好」(ungood)取代,那麼人們就無法說出「老大哥是壞的」(Big Brother is bad),只能說「老大哥是不好的」(Big Brother is ungood),而這帶有一種不證自明的荒謬。

2,如果你百度「資本」一詞的釋義,會看到這麼一條:

.經濟學用語。指資本家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一:「宗馬氏 的說,入十六世紀初期,才有了資本。因為他所謂資本,含有一種新意義,就是指那些能夠生出使用費的東西。」

我勒個去,你把資本直接定義成剝削手段了,那還需要證明資本家在剝削嗎?

3,因為新話中的單詞比老話少,所以是沒把法用新話來翻譯老話的。

比如亞當.斯密說:

每個個人都努力把他的資本儘可能 用來支持國內產業,都努力管理國內產業,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高程度,他就必 然竭力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增大起來。確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 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於寧願投資支持國內產業而不支持國外產業, 他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目的在於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 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象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 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 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 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這一大段老話在新話當中只能用一個簡單的片語來概括——資產階級的辯護詞。要完整的把它翻譯成新話是不可能的。

4,用老話翻譯新話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老話比新話的辭彙豐富。

我可以嘗試用老話把題主的問題翻譯一下,不過要聲明在先,這肯定是脫離馬克思的新話語系了。並且老話比較庸俗,不像新話那麼有「哲學高度」。

在老話當中,如果價值是指一種價值存在的話,它的意思和使用價值的意思是一樣的。有使用價值就有價值存在,沒使用價值就沒價值存在。

那麼交換價值呢?交換難道不也是使用方式之一么。如果交換價值也是一種價值存在的話,那麼這種價值存在是包含於使用價值當中的。

但是你如果價和值兩個字拆開來,那就是另一個意思了。就像「價值幾何」,它不是一種幾何學,而是價格值多少的意思。所以交換價值這個詞還有另外一種理解,你可以把它拆開來,意思就變成了:交換的時候價格值(多少)。這時候它的意思是指價格,而不是價值存在。

這當然是中文表達方式的問題,那麼在洋文當中是不是也一樣呢?我們看看馬克思自己怎麼說:

看明白了吧,馬克思所說的價值,不是「價值存在」(名詞),而是價格值(動詞)多少的意思,無論這個價格(值)是指供需決定的價格(值),還是某個由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決定的長期平均價格(值)。

因為新話的辭彙比較少,一個詞要兼顧老話當中好幾個詞的意思,所以使用的時候要特別當心。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財富,最早給財富下定義的色諾芬,認為財富就是對佔有者有用的好東西,如馬、羊、土地等等就是財富。這很好理解,財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中心詞是東西,具有使用價值是東西的定語。可是,亞里士多德「更為明確」地指出:「真正的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你看,什麼東西一旦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它就容易變味兒,經過亞里士多德一拔高,東西沒了,財富直接就是使用價值。

到了馬克思這裡,價值一詞兼顧了老話當中好幾個意思:價格,財富,價值。剝開他的哲學偽裝,把這幾個意思分清楚,馬克思的話就很好理解了。

他的意思是: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出來的財富越多,在貨幣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隱含條件),這些財富對應的貨幣價值是不變的,平均到單件商品上的價格就會下降。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通貨緊縮。

就這麼簡單?

嗯,就是這麼簡單。

「哲學餘下的任務僅僅是語言分析而已」——維特根斯坦。


謝題主邀。我不知我理解得對不對;但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講幾點背景知識。

(1)關於「使用價值」量的增加

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勞動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抽象勞動)。賣方通過出讓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兌現了商品的交換價值,買方則恰好相反。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生產交換價值。

因此,乾脆就有知乎大佬張義潮等人把使用價值等同於實物向量。雖說細說起來還是有點區別的,但在本題下沒有意義,就不展開了。

(2)關於交換價值量的減少

首先,是生產要素論。亞當斯密把生產要素歸結為土地(自然資源)、資本(社會財富積蓄)和勞動,後面的經濟學家又增添了許多新的生產要素,最後生產要素論成為一種赤裸裸的分配理論,就沒人愛去討論了。

因此,從生產要素論中脫胎而出的馬克思主義,宣稱「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強調的是勞動人民對生產果實的法理獨佔。

又,我們知道,生產所用的原料、設備也是有價值(固化勞動)的,因此加工工人通過勞動賦予的,是商品的附加值部分(W-c)。

然後,是僱傭勞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是僱傭勞動,泛化的資本主義關係是僱傭關係。僱傭的本質用錢(傭金)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即賣方出賣自由,買方購買效用。

具體而言,出於出賣自由的本質,勞動力價格應與僱傭時間成正比,且與勞動強度成正比。但由於勞動力市場的不透明性,計時工資只與僱傭時間成正比。

現在把兩邊等同。相同時間,勞動力價格不變;勞動生產率提高,每件商品分得的附加值減少。

最後的問題。剩餘價值m是如何消失的?個人猜測,這指的是完全自由市場,通過競爭,產業資本總體的利潤率為零。利息率具有滯後性,通常要靠經濟危機才能調節。

然而這豈不是說資本家沒有剝削嗎?不是的。資本的剝削,一方面指的是藉助勞動力價格的主觀評判性,它儘力要以最低的工資水平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各種提高勞動強度,像那些加班猝死的,嗯;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工資鐵律,企業經營不善的時候,工人要陪著承擔裁員、失業的風險,而企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工人們卻沒有分享到發展的好處,企業在人工上的投入的增加僅僅表現為僱員數量的增長。結果就有「股權激勵」作為改良咯……


===================================================

有關政治經濟學知識點兩點疑問?

勞動生產率越高,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量卻不會變,因而平均到單位產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

1.請問使用價值量為什麼越多?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學生物的性質決定的嗎?而且使用價值是在人們使用和消費它的時候才實現的,使用價值量如何理解?

2.形成的價值量不會變是指總價值量嗎?如果是總價值量,那麼總價值量不變是人為假設還是根據前面文字從邏輯上推斷出來的?

===================================================

豬肝和豬心誰更貴??

www.zhihu.com圖標

以下是個人的理解,個人的回答:

1,價值,使用價值,是馬克思使用的術語,所以,在這裡來說,需要按馬克思的意思來理解。

在馬克思那裡,使用價值特指商品體。即商品自身,即作為物品的商品。使用價值=商品。

在馬克思那裡,價值特指無差別的社會勞動。無差別的社會勞動不是任一商品自身的任一個別勞動,是所有個別勞動參與構成的社會化平均化的勞動。價值=平均化社會化的勞動。

以上,就是說,可以忘記價值、使用價值這二個辭彙,直接理解成:社會勞動,商品物。

另外,馬克思說的社會必要勞動,特指平均化的行業勞動。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行業,行業勞動有很多,互相之間,在貨物上,在勞動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那麼社會必要勞動,可以模擬、代表無差別的社會勞動,但是不等同於無差別的社會勞動。社會必要勞動之和=行業勞動之和=總的社會勞動,社會必要勞動=平均化行業勞動≠無差別社會勞動。

上述,就是說,可以忘記社會必要勞動這個辭彙,直接理解成:同種的行業勞動。

2,行業勞動,就是生產同種產品或同類產品的那些勞動。就行業勞動的內部來看,其中的任一個別勞動,產量如果越多,則行業勞動也越大。例如張三生產麵包,一小時生產一百個,李四生產同樣麵包,一小時生產二百個,則李四的一小時勞動,可能等於張三的二小時勞動了,之類之類。

這就是成正比。

3,社會勞動,就是生產所有商品的所有勞動。全社會來看,總的勞動時間是一定的,總社會勞動=行業勞動之和=所有的個別勞動之和。換言之,總價值量是一定的,是個總數。此時來看,產品的數量越多,則單位產品上的社會勞動量就越小。例如,總勞動是一萬人年,總產品是一萬宗,則總勞動是一萬人年,一宗產品上的社會勞動是一人年。如果,總勞動是一萬人年,總產品是二萬宗,則總勞動還是一萬人年,但是,一宗產品上的社會勞動就變成0.5人年了。

這就是成反比。

4,人類的勞動,例如張三這個人的勞動,某企業這些人的勞動,全社會的勞動,這些,並不是物理運動等等,而是人類駕馭下的物理運動等等,亦即人類對物理等等的人類駕馭的人類活動。並且,這個人類的駕馭活動,並不是創造物理物質,而是使得物理物質在人世間、市場里出現了。人類勞動,有人類性、主體性,所以和物理運動、化學作用等等不同。

人類的勞動=人類對造物主的竊取竊用=人類對自然物的竊取竊用=人類之物為人類所用。

比方說吧,野雞是天生的,野雞蛋是野雞親身產下的,這都是大自然的產物。但是人世間的天生野雞蛋,市場里的天生野雞蛋,那是人類創造的。人為的天然物=人類產物=人物。

比方說吧,水是宇宙創造的,水遇冷變成冰棍是造物主安排的自然性。但是,人世間的冰棍,市場里的冰棍,完全是人類一手帶來的。人工的自然物=人類產物=人物。

所以啊,馬克思把人類的社會勞動,叫做價值。價值,不過是社會勞動的別稱。

因為,個別勞動的發生過程=個別貨物的出現過程,總勞動發生過程=總貨物出現過程,

--------可簡稱為:價值量=使用價值量,勞動量=貨物量。

---------雖然,價值≠使用價值,勞動≠貨物,等等。就不展開討論了。

5,以上是說人類人類之貨物的出現,人類人類之勞動的發生。那麼到了社會交換的領域,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會顯現,社會化的平均化的勞動就會顯現。換言之,社會交換,就是在個別交換當中,對無差別社會勞動之和=無差別社會貨物之和=總勞動量=總貨物量,來搞分取。也就是對一般等價物之和,來搞分取。

一般等價物,一體二面,這面是無差別的社會的勞動,那面是無差別的社會的貨物。

一般等價物,並不是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他物。

賣主們買主們在分取社會總財富的時候,買賣雙方之間是等價性的等量性的分取。亦即,張三和李四是交換雙方,則張三和李四之間有等量的分取。而王五和趙六之間是買賣雙方,則王五和趙六之間有等量的分取。當然,張三李四,與王五趙六,互相是存在差異的。比方說,張三李四倆人是手持標準化的小量杯來分取總財富,而王五趙六倆人是手持標準化的大量杯來分取總財富,那麼張三和李四之間是等價交換,王五和趙六之間也是等價交換,但,這個等價交換,與那個等價交換,並不一樣。

在社會交換當中,是等價交換,是賣主買主對社會財富的分取,而並不是對社會財富的創造。

以上,對馬克思的部分術語,對馬克思經濟學的部分基礎內容,做了解釋,也做了簡化。

馬克思經濟學很對很好,但是經過了接近200年了,到了現代今天,需要簡化,需要直觀化、通俗化、數學化。

比方說吧,馬克思研製的蒸汽機車,是操縱桿的,掛擋的,一個合格司機需要三年技校,等等。那麼到了接近200年後的今天現代,可以變成方向盤的,無級變速的,電動的,一個合格司機需要三天的培訓,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