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一月开始,公司对于讨论好几年的「南向」计划开始有了大动作。如果我问大家,要到海外开个分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产品够不够力?还是市场较具潜力?亦或是本够不够粗?其实,在我们密集地讨论之后发现,重点在于「人」。要是没有对的人,讲再多计划跟愿景也都只是空谈而已。

而我们公司的这个「人」,冥冥中自有注定,就这样地出现了!随著人选的确定,筹备分公司的脚步也更加积极,从选定海外市场开始,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逐一讨论,最后在分析手上及在地资源后,决定以马来西亚作为海外市场开拓的第一站。

地点确定了,那品项呢?究竟是要以台湾现有的模式同样copy过去,还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当地市场的商品?我们公司是个小小的贸易商,所谓贸易商就是任何商品都可以买卖,虽然之前是以客制化的订制家具为主,经过几十年之后也累积了一定的制造生产经验与实力,到了海外市场是否还要做这样的经营模式也是一直讨论的重点。

在探访过超过50家工厂之后,检讨过去的营运模式与近年来市场的变动,我终于认清,被动式的OEM/ODM接单再转下单给工厂的纯贸易商模式,100% MIT,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也无法扩大规模长久经营下去 (毕竟台湾政府对于制造业实在是不太友善,外劳福利要求越来越多,又没有办法跟其他国家签订FTA,更别说环保问题导致有牌的电镀厂大排长龙)。网路发达后资讯十分地透明,阿里巴巴、掏宝又已经渗透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要能够赚资讯差的钱,除非你能找到很独特的供应商,市场上没有同类型的商品,不然这条路只会在拚价格中逐渐失去客户与前景。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化被动为主动,打自己的品牌如何? 品牌之路路迢迢,我想这个问HTC应该最清楚。只要讲到品牌,大家就会想到要烧钱。以前在跨国大公司做行销的我何尝不知道,每次做行销计划的时候,编列预算预估业绩,要是做不到就检讨分析原因,被老板K,想办法找出原因 (很多时候原因我觉得都是用来解释用的,我想你懂我的意思ㄌ啦),下次规划时再做调整。我们小公司哪有办法把钱拿来这样烧品牌,明后年度薪水能不能发出来都还要有点担心,更别说拿大把银子来烧品牌了。

品牌行不通,那通路呢? 干脆自己建通路如何? 讲得容易,布建难。绕了一圈回过头来还是要有产品才能去铺通路,在海外人生地不熟,怎样的产品适合市场,怎样的产品有竞争力,就算飞到当地做个几周的市场调查,以我们品类的复杂度,有店铺陈列设备,居家家具,医疗用品,摆饰小物,清洁用品、生活杂货,还真难在短时间内每种通路都调查到,每个产品及规格价格都列表做比较。这也行不通,那也有困难,就在此时,财务长及大老板下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公司先开,营运及业务内容再讨论,先接地气再说。是的,我也非常佩服他们的勇气,敢跨出这一步。你或许有听人家说过,以一般台湾老板的个性,通常一个计划没有九成甚至是十成的把握,他们是不会决定去做的,而会一直要求评估评估再评估,分析分析再分析。想不到我们家老板平时温和待人,财务长稳健保守,不知是看到了甚么还是听大师说了甚么,竟然就这样撩下去了!!

于是乎~~~就这样,我们订下了今年度新南向的计划,很有意思,就像是「秘密」这本书说的一样,只要心之所念,一切因缘就会慢慢俱足。确立了要到马来西亚开公司,还在苦思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从这么多品类中选择时,一个台湾家具的品牌从天而降,也因如此,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就像是灵光乍现一般,整个店面及海外公司营运的主轴清楚地浮现在我脑中 - YES!!! Living & Home ,从家具出发,所有与居家生活相关的商品都可以放进来,无论是镜子、玩具、清洁用品、礼品、装饰品、衣服帽子......全部都可以卖,一点也没有违和感!! 

也因此,开启了我离家三千里的海外打拼创业心生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