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是新加坡全球戰略諮詢公司FutureMap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近日,《外交學者》記者就其新書《世界未來在亞洲:21世紀的貿易、衝突與文化》與帕拉格·康納那進行了一場對話,其觀點摘錄如下:

亞洲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性的絲綢之路時代。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僅僅因為亞洲幅員遼闊、文明多元,就把亞洲看成是一個不同文明組成的集合體。從歷史上看,語言、文化、宗教和許多其他要素在亞洲各地流動,這使它們之間的聯繫比我們從外部觀察到的更為密切。亞洲今天的經濟崛起,無疑是亞洲人通過投資和貿易實現互利互惠的結果,而不是各自孤立發展的結果。現在,他們共同建立了國際機構,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早在中國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前,我就開始寫關於中國進軍中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文章,並將這部分內容放在我的第一本書裏。這提醒人們,無論「一帶一路」品牌能否成功,消除基礎設施赤字的必要性都是存在的,而且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這一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一帶一路」不必成為正式的政府間組織,但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法庭的設立,「一帶一路」在某些方面的確正在變得更加正式。

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發起了一場基礎設施競賽,越來越多的大國希望參與到亞洲互聯互通的建設中來。這意味著,「一帶一路」無論以什麼名義實施,都將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誰會在這其中受益更多?

十多年來,我們一直看到東南亞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一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和韓國主導的。如今隨著這些高收入經濟體將生產轉移到工資較低的東盟的趨勢進一步發展,這一進程正越來越多地由中國主導。西方投資者也開始這麼做,共同推動該地區向價值鏈上游發展。受益最大的國家是那些最支持「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比如如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