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让音乐电影史和摇滚史都记住了这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讲述一个音乐家一生,或者摇滚乐队的电影本来就是少数,能将两者结合,既有传记片的跌宕起伏和细腻的人物描述,也有一种再现音乐现场的激情与美妙,更是难得。

  去年《波西米亚狂想曲》放映之后,很快又出现了另一部令人惊喜的音乐电影,《指挥家》。

  她是第一位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女性指挥家,她的成长之路注定坎坷不平。在追寻梦想道路上,她从未服输、没有放弃,她穿越欧洲、美国去寻找自己新的导师、参与各类演奏会,最终作为女性指挥家登场演出,还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女性交响乐队。

  电影原型 Antonia Brico,1930年

  作为一部传记+音乐+女性题材的电影,《指挥家》的剧情完成度上算是合格,并且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角色与战争、天赋与婚姻、事业与爱情之间的权衡。

  本周的电影推荐,就是它:

  《指挥家》(荷兰)

  编剧/导演:玛利亚·彼特斯

  主演:克里斯蒂亚娜·德·布奥恩

  1926年,纽约。年轻的威莉·沃尔迪乌斯是音乐厅的领位员,虽然收入菲薄,但这份工作依然令她满足。按照剧院的规定,演出开始后领位员不能留在剧场里。这天,为了观看指挥家门格尔堡指挥的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威莉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搬了把折叠椅坐到过道最前端,结果是她被赶出剧院并失去了这份工作。她的大胆举动给门格尔堡和年轻的乐团经纪人弗兰克·汤姆森留下深刻印象。

  威莉一家是荷兰移民,父母对音乐毫无兴趣。在一次露天免费音乐会后,威莉向音乐教授戈德史密德毛遂自荐,想要跟他学习,虽然威莉的钢琴弹得并不出色,但她的音乐素养还是让戈德史密德产生了兴趣,在弗兰克的建议下,他决定收威莉为徒。

  为了支付学费,威莉四处求职,却总被拒之门外,最后她在爵士酒吧里找到一份弹钢琴的工作。酒吧里都是些个性古怪善良的人,威莉很快融入其中,并和贝斯手罗宾成为好朋友。

  戈德史密德邀请她去参加一个音乐界聚会,抵达时威莉才发现,举办聚会的豪宅正是弗兰克的家。她像童话里的灰姑娘一样走进这个不属于她的世界,赢得了王子般的弗兰克的爱慕,可零点钟声终会敲响,当她在晚宴上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指挥家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哄笑:“哪有女人当指挥家的?”

  好景不长,母亲很快发现威莉已经失业,她找出威莉偷偷存起的钱和音乐学院的考试通知。母女俩争吵起来。“我们养活你这么多年。好吧,反正我们也只是养父母!”母亲脱口而出的话让威莉大惊失色,在她的追问下,父亲拿出一份旧报纸和文件,原来在威莉两岁时,亲生母亲因无力抚养,把她送给了沃尔迪乌斯夫妇。威莉抚摸自己的出生证明,那上面有她的原名:安东尼娅·布丽科。

  通过音乐学院考试的那天,威莉回到家,发现自己被父母扫地出门,私人物品都被扔到街上,钢琴也被砸得粉碎。威莉走投无路,带着仅有的行李投奔了罗宾。

  不久,威莉在爵士酒吧表演的事被弗兰克知道,而她也因为无法忍受戈德史密斯的骚扰奋起反抗,结果反被对方攀诬,被勒令退学。在警察局,威莉愤然抛弃了自己的名字,用回原名安东尼娅·布丽科。

  安东尼娅给荷兰政府写信求助,希望他们帮忙寻找母亲的下落。不久后便收到回信,却是坏消息:她的母亲早就去世。坠入爱河的弗兰克来到爵士酒吧,向她坦陈心意。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927年,安东尼娅只身来到阿姆斯特丹,她走遍大街小巷,找到母亲的墓地,也见到了母亲的妹妹,从她那里得知,当年刚把自己送走,母亲便后悔了,她想从沃尔迪乌斯夫妇那里要回女儿,对方却提前一步移民美国。知道母亲至死都挂念着自己,安东尼娅终于对自己的身世释然了。

  在阿姆斯特丹,她再次见到指挥家门格尔堡,在她不屈不挠的请求下,门格尔堡终于答应为她推荐一个老师。安东尼娅随即来到柏林,跟随指挥家穆克开始了正式的学习,这个脾气古怪的男子仇视美国人和女人,却被安东尼娅的决心打动,破例让她成为皇家音乐学院指挥系唯一的女学生。

  安东尼娅是最勤奋的学生,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就是为了在全部由男性组成的乐队里成为那个“唯一的独裁者”。可这时,她又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回到美国与弗兰克结婚,要么留在德国继续追寻那个遥远的梦想。她忍痛放弃了成为富人之妻的坦途,执意为指挥家的梦想奋斗。

  1929年,安东尼娅从报纸上看到,有个想要成为“首位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女指挥”的女性将自费举办一场音乐会。然而演出效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剧场里充斥着哄笑和谩骂,女指挥在倒彩声中晕了过去。罗宾的信里说,弗兰克在父母的施压下,即将与别人订婚。安东尼娅连忙写信去想要挽回,却迟迟没有收到回信。

  安东尼娅担任指挥的音乐会即将举行,报纸上一片哀声,“女人不适合指挥”的论调比比皆是。她愈加勤奋地练习,狭小的住处墙壁上贴满乐谱。穆克对这位女弟子充满了信心。

  音乐会获得空前的成功,安东尼娅指挥的德沃夏克《第六交响曲》震动了柏林人的心。消息传到美国,已经与他人结婚的弗兰克看着报纸头版上安东尼娅的照片,感慨万千,方才醒悟当年企图让她放弃才华的念头有多自私。

  1933年,已经扬名欧洲的安东尼娅回到纽约。弗兰克说服纽约爱乐乐团与她合作,但对方的条件是,安东尼娅必须负责一半的门票销售。就在她焦头烂额之际,乐团的磨合又出现问题,她的强势和严苛惹恼了首席小提琴手。安东尼娅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是女人的缘故,在她的据理力争下,乐团经理终于答应给予她和男性指挥家同等的演出条件。

  安东尼娅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的舒伯特《第八交响曲》获得了成功,但她却没能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罗宾告诉她,政府需要人去培训失业的演奏家,这样能为他们找到出路,指挥者也能获得报酬。安东尼娅无可奈何接受了这份工作。可排练总是凑不齐人,一旦有其他乐团招聘,男性乐手便会走得无影无踪。

  安东尼娅决定组建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交响乐团。这立刻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她和戈德史密德在报纸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让她们的音乐会愈加受到公众关注。“音乐无性别。”这是安东尼娅的主张。戈德史密德的做法是利用与媒体的关系,把音乐会的广告压缩到最小。

  演出的门票销售情况不太乐观,安东尼娅决定音乐会免费,“在这个经济萧条时代,人们更需要音乐”。这场论战引起了总统罗斯福夫人的注意,她约见安东尼娅,对她的勇气和毅力表示赞赏。这个新闻瞬间传遍了纽约。

  音乐会如期举行,闻风而至的人们把音乐厅挤得水泄不通。安东尼娅走上舞台。突然,听众里有些骚动,她转过头,看到原本说不会出席音乐会的弗兰克拿着折叠椅走到通道最前端,坐下。她微笑着举起指挥棒,埃尔加《爱的礼赞》悠悠响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