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消失以前》一書,共收錄了吉米?納爾遜深入深山密林、極地冰原、沙漠腹地所拍攝的300餘幅高清照片,記錄了部落中最鮮活的人物形象與最生動的生活場景,恢弘壯麗,震撼人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身上留存的原汁原味、經久不衰的美。此外,書中還附有作者實地走訪獲得的第一手文字資料,詳細介紹了每個部落的起源、習俗、信仰和飲食等,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共6萬餘字,真實且珍貴,滿足我們對原始部落的好奇心。

「他們」,居住在傳統部落氏族之中,延續著數千年來的農耕漁獵游牧,相對於居住在現代化城鎮、享受著工業文明成果的「我們」,是即將消逝的傳統,是殘存於現代的古代,或許也是「歷史老人」的面貌,而且「他們」依然驕傲地存續著。

當我請他們在我的鏡頭前擺出造型時,我發現了他們的驕傲、力量、榮譽感、活力和順應力。 ——吉米·納爾遜

在人類歷史時期近代化的開端,「我們」從「他們」之中走出,只是一個叛逆期的孩子,想要加快步伐甩開「他們」。未曾想,兩三百年間,「我們」便走出了一條在物質上更加高效、豐富、繁盛,在精神上更加多元、自由、絢爛的新路。時光流轉,「我們」成為了現代,而「他們」則退守成了「古代」。當年叛逆的少數,成為了普通的多數;當年普通的多數,反而成為了瀕危的少數。

直到踏上旅途,我才明白了我們到底在做什麼。我們在留住世界上最後一些單純的人,讓他們不會被永遠遺忘。我們正在為消逝中的文明與歷史負責。

——馬塞爾·伯克霍恩

數千年以來人類歷史的演進,往往會由掌握了某一項領先技術的族群所引領,這些族群應時而起,制霸一方,人類社會整體也因此而得到一波波的進步,直到最近數百年間興起、如今仍在延續的【現代化】。【技術領先族群】不僅利用技術優勢佔據肥美而廣闊的優良土地,而且還會同化周邊族群,進而形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的各大主流族群。無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華夏化】【漢化】【農耕化】,還是現代全世界都在發生的【全球化】【現代化】【工業化】,以生產方式為核心的技術變革,只會逐漸消泯掉上一個時代的痕迹。

如果支持他們的生活,尊重他們的領地,記錄他們的驕傲,並且幫助他們把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也許我們可以推遲那個看似必然的結果的到來。…他們是我們的歷史、起源和基本存在的一部分。他們就是我們。 ——馬克·布萊斯

然而,人類歷史並不僅僅是「主宰者」的歷史,這裡的「主宰者」既包括那些被稱為英雄人物的統治者,也包括前文所說的【技術領先族群】。歷史也絕不應該是一個不斷排除所謂【落後因素】去追求【同一先進】的學科。就像自然生態需要物種多樣性,人類社會也需要文化多樣性,這樣才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對象,為人類社會的藝術提供更為多元多彩的靈感來源。

正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被歷史洪流所邊緣化的族群,往往只是在技術上落後於現代文明,卻在精神文化上保存著多姿多彩的歷史訊息,這些訊息可以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服飾細節、紋身樣式、髮型裝飾,也可以是需要多多觀察才能歸納得出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更可以是形而上的傳說故事、族群信仰。在這些元素之中,我們能看到更加豐富與鮮活的歷史,把他們更為生動地保存下來,總比等到他們消失以後再去在博物館中塑造模型,更為合宜。

從這個角度而言,「在他們消失以前」想要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終將走向滅亡的宿命論,而是恰恰相反。它提醒我們,現在正是機會來臨的時刻,應該行動起來去做些什麼。對於我們當下擁有什麼和未來需要什麼,是時候去重新作出判斷和決定了。——吉米·納爾遜

作者用攝影的方式記錄了31個族群,記錄了這些族群在現代社會依舊保持的傳統風貌,通過作者的鏡頭,我們似乎能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那股真真切切的驕傲,能從「他們」的姿態中看到那曾經在發生在他們祖輩身上的歷史風塵,也能從「他們」的裝飾中看到這些或許會消失的傳統風貌。哪怕讀者不想去考慮前文所述的那些涉及到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的種種宏大意義,單純是為了感受視覺上來自異域的震撼,這本書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存在。

《在他們消失以前》豆瓣頁面?

book.douban.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