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這本書豆瓣評分還挺高(8.2),但是看了看評論「 第一個故事是殺妻。第二個故事是操妹。   第三個故事是死姐。第四個故事是群P。   第五個故事是溺童。第六個故事是返童。   第七個故事是獸交。第八個故事是異裝。」就不太敢看了…求教,如何欣賞這本書?


確實很好看。

看到那些細小破碎、十分陰暗的思緒被人如此冷靜地講出來,口吻是那麼粗野直白,很爽。

這本短篇小說集的主題是愛和成人禮。如果說書里短篇中的「我」都是作者某一面的戲劇化,那伊恩·麥克尤恩在我心裡就是個瘦弱焦躁,缺乏指引的青少年形象。這個形象能引起幾乎每個走過青春期的人的共鳴:漫無邊際的思索、意義不明的行為、沒有安全感、渴望性。這些連結著情感的青春期生理需求在小說里被粗暴滿足,以灰常肆無忌憚的方式。

我中學讀了英文版《水泥花園》。那會想過作者為啥一定要把事寫得這麼重口,開始以為是風格使然,後來覺得有可讀性上的價值,因為看著覺得還挺爽——看那些現實里顯然無法發生的遭遇里的人們會怎麼面對,他們會如何尋找並滿足自己的需求,最極端的情況下他們會如何給自己舉行「最後的儀式」並完成再成長。《愛無可忍》里印象深刻的是那段反反覆復又絮絮叨叨的熱氣球開頭、在帕克騷擾下喬內心的愁緒(對自己的間歇性強烈否定真的很有同感。

對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是對人性的獵奇、對伊恩·麥克尤恩化漫天愁緒的想像力為文字的興趣支撐我看的。

感覺對有些人來說,寫小說真的是非常好的疏解方式,不管怎麼抑鬱怎麼作都沒事(大霧)。


(在別人的大力推薦下看完了。

非常有才華。伊恩麥克尤恩對《化妝》那篇說的那種「敏感而善於內省」的人簡直瞭若指掌。

那些沉浸在自己孤獨又陌生的精神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主人公、那些野蠻黑暗的激情被冷靜、剋制地從流水般的敘述里浮現出來,讀的時候有股淡淡的哀愁感,先是沉浸其中隨後又脫離,最後一種對身處的「現實」新鮮好奇的印象撲面而來,身邊人的每一句哀嘆、拂過的每一縷風都能深深感受。

能看出來作者很喜歡用中性簡單的辭彙組合乾脆利落的並列句,插入語跟從句難得一見,讀起來的觀感是非常乾淨,就像他在這些短篇講述的那些猶如寓言般的故事似的,完全出於想像的構築,由心緒變化和感受構成的種種,並不來自於現實,跟繁雜的現實隔得遠遠的。是那種喜歡坐在家裡望天的人寫出來的小說。

而既然寫的是邊緣人物的內心感受,那麼樂觀主義和光明燦爛的生活便當然不存在。

這本書豆瓣評分還挺高(8.2),但是看了看評論

「 第一個故事是殺妻。第二個故事是操妹。第三個故事是死姐。第四個故事是群P。第五個故事是溺童。第六個故事是返童。第七個故事是獸交。第八個故事是異裝。」就不太敢看了。求教,如何欣賞這本書?

「怪誕、性、亂倫......「這些確實是構成八篇短篇小說的內核和情節發展的推動力,但這就是作者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呀,只有透過這些才能最好地展露作者的才華,看小說也有好幾種看法,有些是故事,有些則是看敘事方式和結構,而這本書看的是想像力。


八個短篇分別經由青少年男性的視角出發,講述了八段情節各異卻又情緒共通的故事,或恐怖或暴烈,或殘酷或變態,或荒唐或魔幻,同時卻既溫柔又感傷;就像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瘋魔而又傷感的青春期,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燭照出自我的「青春殘酷物語」。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伊恩?麥克尤恩

我被推薦讀這本書之前已經了解到這本書的扭曲感和黑暗面,但在讀這本書還是感覺到作者用詞的大膽和奇特的想像。 這本書是由恐怖尤恩的七個短篇小說組成,我特別喜歡第一篇《立體幾何》,在某個數學幾何的組合讓自己厭煩的妻子消失。可能我對這種空間的探索特別感興趣,所以很期待還會有這樣獵奇的想法在後面出現。果不其然,後面並沒有這樣的故事。(莫名想笑) 讀後面六篇,我像是在嗅黃色小說的樣子,貪婪地想看那些肉體的堆疊,所以真的提不上有趣。哥哥對性的幻想,拿妹妹來滿足自己;讓陌生女孩為自己手淫,並讓其溺亡致死;舞台劇上排演「人體藝術」,兩個人公然做愛;阿姨將自己打扮成女生,一個同性戀的悲劇;還有講述了一個巨嬰被母親拋棄不得不成長,渴望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活著。最後,有一篇和本書同名的小說,我覺得一反本書的色調,最後結局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幸福。這也許是作者真正嚮往的故事結局吧。 當然了,這世界上有的人就喜歡髒兮兮,陰乎乎的東西,所以誰要是想體會一下什麼是髒兮兮的孤獨,倒是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我會再看恐怖尤恩的作品的,我想看他清奇的腦洞,不是想要看那些故事有多恐怖,我想看看那些故事有多美。相關推薦:書籍:《時間的孩子》《阿姆斯特丹》電影: 贖罪

喜歡讀書的話,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姓淡名水」

回復「電子書」,百萬免費精選電子書等你領取!!!

http://weixin.qq.com/r/4C5pcUrEdxcIrQ4S93v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剛剛看完這本小說,正好說說關於這部書的一點感想以及由此產生的關於閱讀的一些想法。

之前沒看過麥克尤恩的東西,這本書的題目看上去也十分歲月靜好,有點安妮寶貝的神髓,但第一篇《立體幾何》就給我看驚了,主線講了一個神經兮兮的男人從父親的日記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摺紙術可以讓一張紙在經過特定的方式摺疊後憑空消失,副線講了這個男人和妻子之間不咸不淡的乏味生活,最後結束在男人在床上情不自禁地用該摺紙術將妻子的四肢和頭來回摺疊,然後啪妻子也憑空消失了。

第二篇家庭製造講述了正直青春期的哥倆為了進入成人世界做的各種嘗試,抽煙喝酒吸大麻罵髒話,最後一步就是結束自己的處子之身,兄弟兩選擇了同一個對象,而弟弟在這之前想進行練習於是選擇了自己十歲的妹妹作為對象,這篇的高潮就是敘述弟弟怎麼勾引妹妹完成性交行為,用一種孩童的視角去描述一件邪惡的勾當。

剩下的故事風格也都是一脈相承,幾乎都是瞄準人性之中幽暗醜惡的角落,筆調冷峻,筆法精準,勾勒出一副副下水溝似的人性切面,初看這條溝氣味刺鼻,垃圾漂浮,但仔細觀察,也能看到浮藻游蟲在裡面肆意暢遊。

我無意從心理學、社會學的層面來剖析這部小說集,那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事,我想從一個文學的角度談談這樣一部作品它有什麼價值。

藝術在於用藝術家的視角去呈現一種真實,無論這種真實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對於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來說,更加習慣去閱讀一些讚揚人性真善美的東西,例如《奧德賽》,《詩經》,《悲慘世界》、《紅樓夢》,或多或少地都包含著肯定人性中「陽」的一面,可是像《最初的愛情》這本書通篇都在描述一種醜惡的行為或者變態的心理,這樣的文字到底有什麼價值,或者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樣的文字。

說到這裡還得先提一提現代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先驅,卡夫卡,他的變形記講述了一個推銷員某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的故事,背後的隱喻就是人被社會所異化,人面對社會的陌生感、恐怖感和孤獨感也成了卡夫卡所有作品的主題。自卡夫卡以後,作家們的筆觸在描繪人性的「陰」面上走得越來越廣闊和深入,人生的虛無性,荒誕性成為了現代文學的母題。

說回到這本書本身,麥克尤恩厲害的地方在於用極度克制而不帶道德評價的敘事口吻將一件明顯帶有道德瑕疵或者違背正常倫理的事情進行拆解,比如家庭製造這篇講述的誘姦妹妹這種事情,他的敘事視角是「我」,「我」是一個12歲的爛仔,青春期的男性總是帶有一種原始的邪惡,這種邪惡往往伴隨著性意識的覺醒,麥克尤恩選擇將這種惡以一種極端的行為釋放出來,同時妹妹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一開始不明就裡以為真的是在玩遊戲,後來卻也在「我」的影響下一步一步完成了這個行為,行為結束後開始大哭,「我」的反應是我終於操過了。

誘姦幼女這一行為從現實角度看當然是違法而且不可原諒的惡行,但在文學創作中麥克尤恩準確地抓住了「我」的行為動機和心理,讓讀者去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是怎樣產生的,它就是無意識地或者是青春期中本我的一次奪權,這個敘事過程中沒有任何作者本身的道德判斷和評價,只是如實地傳遞信息和描述行為本身,最後甚至產生了一種令人背脊發涼的詩意。

我一直認為,藝術家應該有道德標準,但藝術不應該有存在即合理,負面的,黑暗的,有毒的東西存在並且一直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越了解人性中灰色地帶的東西才能更了解人本身到底是什麼,尼采說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很多人不願意甚至逃避人生中負面的東西,覺得是負能量,可人這一生就是不斷靠近死亡的過程,認識死亡乃至接受自己必定會死去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過程,這已然就是一個最大的負能量體了。

有的人一直拒絕接受人生邪惡的一面,進入社會後發現會被上司揩油,被同事打小報告,被欺騙,被背叛,戀人離開,親人離世,然後就虛無了,三觀動不動就崩潰,覺得為什麼人生會這樣,但其實人生本來就這樣,充滿希望、愛、勇敢、忠誠,也充斥著背叛、憎恨、怯懦和絕望。

至於一些極端的情況比如強姦、兇殺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自己經歷這些,但是藝術,文學給了我們一扇窗口或者通道去認識獲得這裡面的經驗,這些經驗存在於人性之中,也存在與生活之中,了解這些經驗其實也是更加完整認識人,認識自己的過程,這也是我說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樣的文學作品。好的作品可以讓人的大腦變得更豐富,思想變得更活躍,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多元化。

人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創造意義。

以上


《The first love,the last rites.》

全書沒有愛情,只有儀式。


我被蝴蝶那篇嚇到了,怕吵醒女孩把她輕輕放到了運河裡。。。這麼溫柔的語氣殺人,看得我整個人發麻


用雲淡風輕的筆觸去描寫 是重口味的最高境界

說實話 每篇故事的總結可以說是很到位

不過也太露骨 事實雖然是這樣但每一篇 其實非常 極其 隱晦 晦澀如果走馬觀花 絕逼是雲里霧裡 反正 這本書值得一看 一定要看

不會失望的

歡迎你來到伊恩的恐怖世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