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很多關於諸如「窮人心態」、「富人思維」類的討論,知乎大神多,想問下各位對這本書提出的「稀缺俘獲大腦,導致帶寬容量變窄,進而影響思維和決策」的觀點怎麼看?


這本書講了四個字「人窮志短」

首先講了稀缺是上升到心理層面的事情,一但進入稀缺狀態,就在潛意識中影響人的所有行為,有好處有壞處。

其次比較啰嗦的闡述了上一條

最後給出了迎合積極的影響,控制消極影響的辦法:

第一 養成合理分配注意力的習慣,湊熱鬧 隨大流 瞎操心這三件事情不做;

第二 合理安排deadline 並設置外部監督壓力 ;

第三 提起準備好閑余 應對意外事件 ;

另外需要電子書的可以加我的公號:xmwd-666 回復 稀缺 領取;


前陣看完《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這本書,想談談在這本書中的所得,也是我認為它值得被推薦的原因。

首先,是幫助理解稀缺的概念。可能大家看到這兩個字既不陌生,也不生僻,跟我初次在經濟學書里遇到這個詞一樣的感受。在看這本書之前正好剛讀完薛兆豐薛教授的兩本的經濟學書,其中也反覆提到稀缺這個概念,但是並沒有理解,讀完這本書之後才認為自己開始理解了。稀缺,字面理解這個詞,就是「少」的意思。先舉個例子,現在的市場商品房數量多不多?毫無疑問,數量多。但對於我來講,商品房是稀缺的,因為我沒有且需要。假設某城市只有10套商品房,商品房的數量少不少?非常少,但是如果你擁有5套,商品房對你來說就不稀缺。經濟學中講,稀缺始終存在。是的,商品房對你來說不稀缺,但是對其他沒有但又需要的人來講就存在稀缺;切換到個人維度,你一個人坐擁五套商品房,你又想在每套商品房裡居住、生活(假設包養了五個情夫婦),這時候稀缺的就是你的時間。所以,稀缺並不是指某資源數量上絕對的少,而是在實際場景中的不足。餓了幾天沒吃東西,食物就是稀缺的;在自助餐廳吃飯(錢已經付過了),這時稀缺的是胃的空間;減肥的時候,稀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意志力;上班時想去旅行,稀缺的是時間;到了假期宅家哪也不去,稀缺的不是目的地而是錢。不小心說了很多(扎)真心話,只是希望能幫助理解稀缺找個詞而已。

其次,整本書很單一,都只在闡述一個事實——稀缺俘獲注意力。這為什麼是推薦的原因?可能你在讀了十幾分鐘之後就能知道整本書講什麼,但是為什麼還有剩餘那麼多內容。當時我就是帶著這個問題把這本書讀完的,然而事實證明確實只闡述了開頭講的一個道理,但是我(你)卻依然把書讀完了。這個行為恰好就是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其實書中也講了一些其他的結論和概念,這些都是在那一個道理的基礎上的延伸和歸納。聽起來似乎很無聊,但文中有大量的貼近生活的實驗來進行研究和佐證,還是頗具趣味。

最後,又一次印證了階級固化,換種說法,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階級固化。這個概念從多年前就開始流傳,直到近年終於被我承認和接納了。年少輕狂的時候,天真的以為我們能改變世界;長大之後發現,被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成熟之後,才明白我們不是來改變世界的,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現在少的是英雄遲暮,多的是我這種草根認命。好像有點跑題但並不是。不是想傳播負能量,而是希望大家從容地生活。大多數的富(窮)人之所以是富(窮)人,只是以為他出生在那樣的家庭。富人出生的小孩,有條件去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相對留守兒童),家庭的教育對小孩性格心智的養成也起到幫助,從小就能視野開闊、知書達理。然而窮人家庭的父母說的最多的就是「爸爸媽媽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大學」,自己體會吧。所以,窮人的孩子打拚了多年之後,如果成功晉級,絕對是少數且可喜可賀;如果依舊只能獨善其身,也沒必要自怨自艾。這一大段好像都是在為貧窮開脫,事實上就是吧。看完這個點,你是感到寬慰了還是更難過了,還是一噓置之?

原文在這裡,歡迎來留言Mercy:還沒讀過《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那正好可以讀了!


非常不推薦這本書

1.意義很小,僅僅能夠引發你對所擁有事物的關注。

2.自我矛盾。這本書想專業,於是把人盡皆知的一些現象定義成了專業名詞(稀缺、管窺、帶寬、閑余)。但是呢,他的論證非常不專業,每個觀點用的例子各不相同,包括解決方案部分也是。你看完後就覺得,作者的概念是堆砌出來的,前後內容之間只有作者自己描述的關係,而沒有現實的關係。

3.內容冗長。全篇都在堆例子。我覺得與其這樣,不如把觀點做小一些,叢少數的例子入手,會更深刻。

然後,如果想整的改變自己的生活,別看這種經濟學的暢銷書,這都是概念性的東西,百無是處,沒辦法操作。改善生活推薦看管理學類的書籍,特別是績效管理。比如彼得格魯克的目標管理,操作性強,而且真的能幫助到自己。


我一直在想稀缺到底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他到底想要告訴讀者一些什麼樣的信息,晚上我才明白,其實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稀缺作為一本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結合,最根本的就是探求人類行為的目的性及造成的後果,以及人類應該怎麼做才能最大程度上規避這些會導致嚴重後果發生的錯誤行為。

稀缺隨處可見,貧窮是最大的稀缺,而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稀缺心態是一把雙刃劍。資源的稀缺性讓我們可以全神貫注致力於當下的工作,給我們帶來了專註紅利,但同時,也讓我們產生了管窺心態,讓我們像一隻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頭頂的一片天,而井外的東西都會被我們忽略,如果我們忽略的東西對我們的生活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就不會在意,更不會因此而引發重大後果,但如果我們忽略的東西關乎到生命的安全,那引發的後果將是我們難以承受的。

每個人的帶寬都是有限的,沒有人可以24小時連軸轉,也沒有人真的可以做到事無巨細。只要生存,就會產生帶寬。農民會擔憂收成好不好,學生會擔心成績好不好,經理會擔心業績好不好。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在乎的東西就會讓我們產生帶寬負擔。如果我們的帶寬足夠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我們可以從容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但是如果我們的帶寬負擔超過了我們的帶寬限度,我們就會陷入難以控制的狀態。帶寬負擔降低了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本就處於稀缺狀態中的我們,帶寬負擔對我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權衡式思維隨處可見。當我在買一台電腦的時候,我要比較電腦的性能、價格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我接受的範圍內我才會選擇購買。但往往,我們會陷入購買力不足或用能承受的購買力換取一台性能不是特別優良的電腦,而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購買力——餘閒,我們就可以滿足我們自身的需求。餘閒可以拯救稀缺狀態,但是如果餘閒是有限的,那麼隨便一個突發事件都可以讓我們再次陷入稀缺狀態。如果我用足夠的購買力得到一台性能優良的電腦,並且還留有一點餘閒,突然,手機需要維修,維修所需要的錢大於我手中的餘閒,那麼,我將再次陷入稀缺狀態。但是,如果我們有足夠的餘閒,沒有限制的餘閒資源,我們就可以承受突發事件帶來的後果,並且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重大的影響。因此,稀缺狀態的根源就在於沒有足夠的餘閒。

周而復始的交替,讓我們的生活陷於疲憊,我們需要的正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才可以逃脫出稀缺陷進。「你能放棄多少東西,你就能獲得多少的自由。」對於世界上共同的一個難題——貧窮,我們不僅要在擁有餘閑時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由於餘閒不足引發嚴重後果,而且還要在帶寬上調節自身。只有不被稀缺俘獲,才能有更好的執行控制力,有更好的認知能力。相信沒有人會願意始終陷入一種稀缺狀態,就像溺水者,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東西,擺脫艱難的處境,全心全力向上游。

稀缺狀態導致的管窺效應,讓我們看不到管子外的世界,而管子外的世界可能有更多的機會,或者有更大的重要性,只不過由於當下的稀缺,我們忽略了這些不那麼緊急但同樣重要的事情。如果它在管子外面,那就把它拉到管子裡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它進入你的視野,讓你的大腦感知到事情的重要性,當你有餘閑時,你可以優先處理這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這樣做可以避免以後會發生的嚴重後果。人為干預可以適當脫離稀缺陷進,但要完全擺脫稀缺狀態,我們要節省自己的帶寬,有效的利用帶寬,能事半功倍的提高我們的效率和成果。


稀缺心態沒經過同意俘獲大腦(潛意識)饑渴導致過度集中,帶寬bandwidth變窄,忽視其他事項!會轉移注意力,改變我們思維方式,人在大多是時候都是非理性的潛意識驅動。

人的思想活動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識,水面下較淺的一層是前意識,較深一層是無意識,也叫潛意識。

人平時所感知的是意識,而這一層面如同冰山的尖端,只是一小部分。意識的真正核心還是潛意識,蘊藏著人類心理的基本能源。意識遵循的是法紀原則,前意識作為意識和潛意識中間的一個「橋樑」,遵循的是協調原則。而潛意識這個意識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的是唯樂原則,也叫快樂原則。

稀缺是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擁有的比需要的少。

比如之前聽一位理財專家講投資買房,他說,以一平米二萬塊計算,一套好點的沙發,茶几也就是一萬塊左右,但是佔地面積卻要四平米,八萬的面積,一萬的沙發;而且一天在沙發上坐不了幾個小時,我們所擁有遠遠超過我們需要的,稀缺確實是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


和《自控力》《失控》一起看的,很多觀點與概念還得重複使用才能形成觀念,不過確實改變了我的認知。

時間和精力的多少也許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事件,人和物是載體,事件是輸出的boom點,很多時間和精力的使用,很多人和物的耗費,都是為了事件服務。

人是主體,一群人都是主體,其實裡面,最核心的是事件,事件在歷史長河中被銘記,某個人某個名字是代表,重點在於事,事在人為成敗還得看天。

so,其實稀缺的也許不是人和物,也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那些關鍵的一些事件。看起來一個人的一生像是一條線性的連接,其實不是的,更像是一些關鍵點的串聯,中間的曲折與否可以要緊,也可以不要緊,重點還是在boom點的時候你怎麼去述說這些歷程,詮釋的內容和方法很多,只有你能到boom點才會有人聽你說這些故事,曲折與否,是否有意義是後人評價的。

人的力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微不足道。在什麼位置只能做到什麼樣事,以天地來看便是萬物為芻狗,以人來看便是征服everything,所以角度是很多的,評價是各種各樣的,就像有人說這本書說的都是廢話,也有人這本書非常有啟發。任何作品都避免不了主觀和客觀的綜合評價,還是因人而異吧,我覺得還是引發到了我認知上的更新的。

物質、時間、空間存在相對性,也許是否稀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事情的輸入輸出,就像作者寫這本書一樣,是他本人作品的輸出,將他的調研與見解書寫出來,解決了自己內心疑惑的同時,告知大家這種現象與背後原因,也希望從一下本質上的根源處原因去解決到社會的一些問題。

五星的話,我能給四星,兩顆半給初衷,一顆給內容介紹和分析,半顆給新名詞的概念解析。不足的是實踐應用方面對我個人的啟發或者說是實際性的幫助不大,改變的停留還僅在我認知層面上。

或許以後再刷時評價會有些改變,但是兩星半我還是給定的了,個人挺在意初衷的,可能我還是比較重覺知類型的性格吧哈哈,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定義,但是人需要這樣認識自己,會讓自己生活會有序一些啊哈。


佔個坑,作為我書單Top2的書,有必要來分享下

《稀缺》一書告訴我們,各種類型的稀缺(不論是缺錢還是缺時間)都有著相同的元素:管窺、借用、餘閒缺乏、帶寬負擔。如果我們不幸陷入了稀缺陷阱,那麼這幾個元素就會相互作用,給這個循環增加更多負面效應。想要跳出這個循環,我們要利用餘閒,節約帶寬,學會關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關於此書的書評

閱是喵:你為何總是忙且窮?可能是因為稀缺俘獲了你的大腦|聊聊《稀缺》?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