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裏的土地爺是最可愛的人,個子矮小滿頭白髮白須,滿臉慈祥的笑容,這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土地爺形象。

在農村還保留著許多土地小廟,有的土地爺連廟都沒有,就一塊大石頭,人們就地它當作為土地廟了,逢年過節就村裡的人們都會過去拜祭。祭拜土地爺應該是古代至今有幾千年歷史了吧,人們都普遍認為土地爺可保一方平安,因此也就流傳千古。也說明土地爺沒什麼要求,那怕是一塊石頭下也可以居住的,照樣可保一方平安。

至於土地爺是否能保一方平安?只能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最重要的要能給到心靈的寄託,這點很重要,人總是有信仰吧,不然就是行屍走肉了,不是嗎。

曾經有一個人去拜祭士地爺,當時土地爺是沒有廟住的,經濟原因吧,沒錢給土地爺蓋廟,所以也就在田邊的一塊大石頭下,人們把此地當作為土地爺來祭拜,此人一大早就來拜祭土地爺,把三生貢品放下然後燒上香就走了,因為還想趁著拜祭過程中的一點時間,順便去田裡幹點農活,再回來收三生貢品回家。在他回來的過程中看到土地爺顯靈了,正喫他的貢品,貢品的整隻雞都往石頭下的洞裏拽進去了,此時他馬上大喊:土地爺呀,你就留下點吧,家裡中午沒有菜了,等著貢品拜完拿回家喫的,家裡還有老人小孩好多人等著開飯,能否留下一點給我帶回家去。

隨著聲音未斷,但此時整隻雞掉落在地,他走近一看原來不是土地爺而一隻老鼠在洞裡面。後來纔想明白是老鼠在喫貢品。

故事講完了,總之我們有必要把這信仰一直傳承下去。

更多農村健康分享關注?留皇肆農

專註綠色農村健康生活方式


土地爺保一方平安,深受老百姓愛戴。

土地爺住瓦房,和老百姓一樣,就在老百姓的身邊,才能保佑一方百姓的平安。

土地爺雖不居廟堂,但是廟堂也有土地廟,而且土地爺最受老百姓的愛戴。因為土地爺傳說中形象是一個慈祥的老爺爺,老百姓家庭只要有困難,家長裏短的都會去找土地爺,所以土地爺的羣眾基礎最廣。

住瓦房,那都是當地的百姓為他所建的,雖然房子不大,但也可以遮風擋雨,也算是當地老百姓對於土地爺的尊敬和愛護。

全國各個地方都有土地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土地,相傳土地是掌管地方上所有人口戶籍的神仙,不僅職責很重要,而且權力很大。每到逢年過節,也會有很多人去拜祭土地爺。

以上純屬個人陋見,如有任何的意見或想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感謝!


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生五穀,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土地廟作為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隨之興盛起來。按照漢族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行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獲取其所屬土地廟。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也有的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變為中大型的。 

城隍神的信仰及城隍廟的設立,因其身份及性格的緣故,故多僅設於都會城邑。城隍神乃成為城鎮居民生活信仰的重心之一。但是在遼闊的鄉野與眾多的農民社會裡,真正的社交與信仰重心,仍為「社祭」與「社會」,亦即土地神信仰。土地神於鄉村的作用,就如同城隍神之於城鎮,大小村落均設有之。土地神是夫婦兩位,專司該村陰間事務。土地神的權能、職責有地域性的限制,因此東村有東村的土地,西村則有西村的土地,若是西村有事而來向東村土地祈求,自是徒勞無功。

「土地神」的名稱最早出於三國時的東吳。據載三國東吳有位蔣子文,是廣陵人,入仕為官,一次追逐賊人時,不幸被賊人擊傷額頭而死。時過不久,蔣子文昔日的一位長官,卻於道途上遇見子文,只見子文手掄羽扇,騎著白馬,容貌如昔,並自稱「我就是這兒的土地神」。至於土地婆婆的傳說,一直至唐代才見諸文獻。

當時的社祭,仍能見到勾龍配祀的記載。除了因為勾龍是后土,能平水土外,主要原因是土地神崇拜的思想根源於傳統古老的社祭,而社神原就是勾龍,因此民間習俗雖然歷經演變,但是古老傳統的痕跡,依然殘存可見。例如傳統的社祭活動,於社祭之日,四鄰會結宗會社,宰殺牲畜。先祭社神,祭罷再分享供品。祭社之日並非不能更動,傳說中有人母親死於社日,鄰人為表哀慟之意遂停止了這次的社祭慶典。至於社祭的方式,到了唐代,因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倡導戒殺生,主張「設齋祭社」,傳統的供奉牲畜及祭後分享社肉的習俗,與「齋祭」觀念互相衝突,其後經長期演變,在人為的努力下,逐漸融合而成為一個新的傳統。

「社祭」發展至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裏一項極為重要的活動。宋人的社祭,每年依然分為春、秋二社。至於社祭時的活動與習俗,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描繪極為詳盡: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社日,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即歸,外翁、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歸寧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致僱倩、祗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亦是如此。

由孟元老的描述,可知宋代祭社習俗的繁縟,並且不論官宦士庶,均極熱衷於此一慶典。

至於民間,仍然流行著「享壽星」「報動庸」「求豐年」「卜禾稼」「祈粢盛」「飯福杯」「治聾酒」「浩環餅」「賜社飯」「送社糕」「宰社肉」「殺社豬」「贖社鈍」「噴社酒」「飲社錢」「種社瓜」「放社假」「乞聰明」「不食」等習俗,部分是由遠古習俗輾轉沿襲而來,有些則是歷代地域性的小傳統與外地傳入的新傳統融合、凝聚後的新產物,古傳統與新習慣相因相成,經過時光、人為的抉擇融會,五彩繽紛地活躍在宋代的社會裡。

社祭時,家家戶戶除了依循傳統習俗過節外,「社會」的舉行尤為祭典時期的高潮,因為宋代的「社會」娛樂性已遠遠超越其宗教性。「社會」開始,眾商雲集,百藝雜陳。宋人所描繪的一次「社會」裏,有「緋練社」的雜劇表演、「齊雲社」的蹴球比賽、「遏雲社」的「唱賺」、「同文社」的「要詞」、「角觸社」的「相撲」遊戲、「清音社」的清樂演奏、「錦體社」的「花綉」展示、「雄辯社」的說書、「繪革社」的皮影戲等等,真可謂是百藝競陳、熱鬧無比。

社祭發展至此實已成為一種民俗,一種農業社會裡調劑生活的餘興。但是古老承傳下的社祭真諦與土地崇拜後的土地神信仰,仍以社祠或土地廟的形態,遍佈全國,逢村即設,隨地而立。而土地公與土地婆婆的形象,不僅活躍於文人筆下,同時活生生地存在於人們的腦海中。土地神的神能也與人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關。因此,當善男信女心懷憂懼,惆悵不安之際,往往上香膜拜,祈求降福解憂。當年成災歉,禾苗不長,人們亦可祈求土地神佑護。更重要的是親朋喪亡,土地神又扮演著安撫亡靈的角色。這時的土地神儼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保護神。

土地神信仰成為百姓的基本信仰後,一般百姓常會籌資集款,起造土地祠宗,鄭重祈奉。一些貧困的小村落,往往只用一隻瓦缸,將缸近口處敲成長方口,倒覆於地上,將土地神牌位供奉於內,權充土地神的祠宇。而其所敲之處為祠門,因此有句俗話「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瓦屋,沒錢頂破缸」。同時一些較具規模的社祠,為了祭祀事宜,往往由鄉裏士紳組成社祠之董事,負責社務。這些董事的權力隨著社祠的功能一併擴張,藉著祭祀及士紳地位,成為地方事務的維持者,仲裁糾紛,維護治安。因此,若有作姦犯科者,經由董事們議決,可由社祠逐出,若有罪大惡極者,經由眾人同意,並且告知社神後,甚至可私自處決。

土地神信仰發展至清,已不再侷限於漢人社會,滿人亦感染上此種習俗,甚至在京師宗人府中,亦設有土地祠,接受宗人府官吏們的膜拜。同時臺灣地區的土地神信仰,也隨著大批移民而傳入,建立起土地神祭祀系統。若由祭祀的內容、形制觀察,可發現與大陸本地的土地神信仰是同出一源的。可見,從社祭而至土地神的信仰,已成為中國基層社會的基本信仰之一。

「社」的信仰由原始社祭的形態,發展至城隍神及土地神的信仰,雖然歷經千百年來的變革,但是信仰的內涵,卻有若一股隱然的洪流,縱然不為雙目所見,但是猶能令後世的我們,隱隱然地感覺到那份虔誠,從古至今依然如故。

中國神話故事中土地老爺可能是玉皇大帝冊封的最小的官了。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遇到來歷不明的妖怪,往往都是喚土地老兒前來詢問查點。在黃梅戲《天仙配》裏,土地公公又作伐成就董永和七仙女一段曲折的姻緣。有土地公公就應當有土地婆婆,在土地廟中就供奉著一對笑容可掬、憨頭憨腦的老土地神仙。農民的要求並不高:敬公公田苗茂盛 謝婆婆五穀豐登。莊稼人也不想發什麼大財,只企盼一年到頭有個好收成。


相傳元順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帶百姓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紛紛而來,半年之間,朱元璋的父母兄長相繼死去,他窮得辦不了喪事,鄰居給了一塊地才把親人埋葬了。為求生計,17歲的朱元璋進皇覺寺當了和尚。

在朱元璋做和尚期間,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佛堂大殿。他看著一尊尊泥土做的羅漢和木頭雕刻的神仙妨礙了他掃地,所以他大手一指門外大吼一聲:「金仙羅漢殿外候旨」。剎那間滿殿神佛都飛到殿外,唯獨土地爺的身像不動。朱元璋一看,怒從心起,頓時舉起掃帚對著土地爺的神像就是一掃帚,把土地爺掃到殿外。

當朱元璋打掃完大殿之後又大叫一句:「神佛歸位」!殿外的神佛瞬時回到原來的位置,唯獨土地爺站在門外牆角!從此土地爺在廟宇殿堂再也沒有了位置!

(小時候聽外公講的神話故事,各位看官且當一樂。寫的沒有調理,還請多包涵)


土地爺是古代中國傳說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級別最低的。俗話說「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在中國民間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態,性格各異。作為地方保護神,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現象存在。

土地神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作為農耕文明的古國,中國人從君到民,歷來尊天親地而奉祀土地。《漢書·五行志》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所謂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單位,以社為單位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為管理本鄉本土最低級的小神,所以有調侃稱,土地神是「村長」,比城隍還小一級。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從不把土地爺當幹部,呼來喝去。

在鄉間,土地廟由百姓籌資集款修建,更多的連屋都沒有,只是在街邊路角,用磚石搭建一個簡陋的神龕,安置偶像便稱為土地廟。一些貧困的小村落,甚至只用一隻瓦缸,將缸近口處敲成長方口,倒覆於地上,將土地神牌位供奉於內,權充土地神的祠堂。因此有句俗話「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瓦屋,沒錢頂破缸。」

相傳元順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帶百姓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紛紛而來,半年之間,朱元璋的父母兄長相繼死去,他窮得辦不了喪事,鄰居給了一塊地才把親人埋葬了。為求生計,17歲的朱元璋進皇覺寺當了和尚。

在朱元璋做和尚期間,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佛堂大殿。他看著一尊尊泥土做的羅漢和木頭雕刻的神仙妨礙了他掃地,所以他大手一指門外大吼一聲:「金仙羅漢殿外候旨」。剎那間滿殿神佛都飛到殿外,唯獨土地爺的身像不動。朱元璋一看,怒從心起,頓時舉起掃帚對著土地爺的神像就是一掃帚,把土地爺掃到殿外。

當朱元璋打掃完大殿之後又大叫一句:「神佛歸位」!殿外的神佛瞬時回到原來的位置,唯獨土地爺站在門外牆角!從此土地爺在廟宇殿堂再也沒有了位置!


土地爺嘛,無所謂了,什麼都能住,只要保一方水土,護一方平安,老百姓就會給蓋個好廟宇。

1土地爺的瓦房,古代沒有鋼筋混凝土,只能蓋瓦屋,香火旺就可以了

2土地爺就是給個樓房也能住

3給蓋個別墅,誰願意啊?


神分三類:上神,中神,下神。

上神者:天界五路大神(不再祥述)。

中神者:仙界之神。

下神者,地門之神。

每類和每路諸神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職責。有文職,有武職……等等。而土地神者為三界最小之神,位居九品,雖為神但在神界基本就沒他說話的份。官微言輕嗎。他的職責範圍即是管理自己所在的一方土地區域之內的所有事務。比如鬼界的動態,人間的安危等一方的平安,平常主要任務是協查下界動向和人間福禍及時向上級報告,來落實上級的政策和處理一切事務的指示與方法。他的動態相應人間:以官職論府衙的高貴與大小和服飾的套路。皇宮者碧霄玉閣,豪華殿堂。中上神者皆廳堂樓閣。而土地者因卑微末稍,芝蔴大的小官,能居住一所小瓦房還屬民間施捨也。上界是不會賜予樓瓦雪片之廳閣的。所以說他就只能居住一處小瓦房(即土地小廟)了。土地爺再好都不會晉職上界的。

淺論。謝謝。


無所謂,你蓋什麼屋就住什麼屋。大樹底下三塊磚,山坡上挖個洞。不講究……


農耕文明老百姓不忘本,向為人民提供食物的大地敬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