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十二月美良川、安邑两次交战后,宋金刚

损失惨重,基本放弃了南下作战的念头。但是,当时,旧隋王行本所部依然盘踞蒲坂,威胁蒲坂渡口安全,犹如插在蒲州的一根毒刺。

为尽早拔除这根毒刺,安邑之战后不久,李世民就派出麾下将领秦武通南下蒲坂,消灭王行本,是为蒲坂之战。本期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次战役。

一、蒲坂残敌概况

先介绍一下蒲坂。

所谓蒲坂,实际指的是隋朝河东郡郡治所在的河东县,此县旧称蒲坂,大家(包括史官)也就习惯性的都称之为蒲坂。

蒲坂

义宁元年(617)李渊晋阳起兵后,南下作战,于当年九月进攻河东郡,遭到守将屈突通的抵抗,当时未能攻下。李渊遂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则率军西入关中。

屈突通

此后,屈突通率军出战,兵败被俘,归顺唐朝。但河东隋军在尧君素率领下,继续死守蒲坂。

李渊先后派出吕绍宗、虞州刺史韦义节等人进攻蒲坂,均未攻下。后于武德元年(618)九月,换上了工部尚书独孤怀恩。结果,非但没有攻下,反而还把李渊的一个女婿折进去了。当时独孤怀恩麾下的行军总管、华州刺史赵慈景,娶了李渊的女儿桂阳公主,在进攻蒲坂的时候被俘自杀,尧君素将其枭首城外。

武德元年(618)十二月,尧君素的部分下属杀死尧君素,试图向唐朝投降,但是,尧君素的另一位部将王行本又诛杀了杀死尧君素的那些人,继续死守蒲坂。独孤怀恩继续进攻,仍然没有攻下。双方就这样耗到了武德二年(619)。

如果没有刘武周武德二年(619)大举入侵,蒲坂残敌不过是一枚死棋,不影响大局。但是,随著刘武周的全面入侵,李唐在河东道的州县陆续失守,宋金刚一路打到浍州,而吕崇茂又占据虞州夏县造反。此时,蒲坂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此前我也多次提到过,河东道进入关中的渡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龙门,另一个就是蒲坂,而这两个渡口比较起来,又以蒲坂为主。因为蒲坂一带黄河水流平缓,而且蒲坂架有桥梁,交通极为便利;而龙门一带黄河水流湍急,又没有桥梁,交通相对不便。

蒲坂和龙门

在此关键时刻,蒲坂掌握在敌人手中,对李唐而言就成了一个心腹大患。就进攻来说,蒲坂敌军卡在唐军主要运输补给线上,唐军粮草辎重无法安全的经蒲坂渡口向前输送,唐军相应的也就无法放手进攻。就防御而言,蒲坂敌军威胁蒲坂渡口安全,刘武周、宋金刚有以此为据点攻入关中的可能。

因此,在打退宋金刚南下攻势之后,李世民立即著手部署消灭王行本,夺回蒲坂。

二、武德三年(620)蒲坂之战

武德三年(620)正月,李世民派出麾下将领秦武通南下进攻蒲坂。

此时,唐军围攻蒲坂已经二年多了,始终打不下来。秦武通来了,是否会有起色呢?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秦武通一来就充分利用蒲坂残敌的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蒲坂王行本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呢?

优势在于城池坚固,因蒲坂地处战略要冲,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修关造城,守备严密。此前,唐军均采取强攻或者围困的方式,是为以己之短击敌所长,旷日持久,毫无战果。

但王行本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兵力不多。本来屈突通守城的时候,手中是有重兵的,但屈突通后来率领主力西进长安,兵败被俘。尧君素接手的蒲坂,已经没有太多兵力了。此后又经历了二年多的战斗和围困,还经历了一次内乱,战死、饿死、病死的当不在少数。等到王行本接手蒲坂的时候,兵力已经很虚弱了,史载「王行本将精兵七百在它所」(《资治通鉴》武德元年),以此兵力,尚能诛杀蒲坂意图投降的人,继续固守,可见,当时蒲坂守军的总兵力已经很少了,其核心兵力也就是王行本自己的这700精兵。

因此,秦武通的作战计划就是,引蛇出洞,想办法把王行本从蒲坂引出来打野战。

而当时蒲坂唐军的实际情况,为秦武通计划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原本,在唐军优势兵力的重重围困下,王行本是不敢轻易出城野战的。但是,夏县吕崇茂造反后,原本围困蒲坂的大批唐军被抽调前去进攻夏县,后于武德二年(619)十二月在夏县被尉迟敬德和寻相消灭。蒲坂一带唐军的留守兵力已经不多了。同时,宋金刚派出尉迟敬德和寻相率领精锐骑兵增援蒲坂,虽然在安邑被李世民击败,但应该也给了王行本一线希望。

在此情况下,王行本就不会那么小心谨慎了,如果故意卖个破绽给他,有可能把他引出来。

于是,秦武通就命人在蒲坂周围挖壕沟,同时告诉挖沟的人,如果看到蒲坂城中敌军杀出来,你们就跑。「乃掘围以逼之,武通谓掘围者曰:若见贼,但退走以避之」(《册府元龟》卷365)。

这里我其实想多说一句,此前唐军围攻蒲坂二年多,怎么会连围困的壕沟都没有挖好,围攻期间唐军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可见是无所事事,毫无作为。

王行本看到唐军在挖沟,果然轻敌中计了,他率军杀出了蒲坂,挖沟的唐军见状,马上按照预定计划跑路,王行本则开始追击,「行本果出兵,掘围者走,行本奔趋之」(《册府元龟》卷365)。

此时,秦武通率领唐军精锐骑兵横击,也就是从敌人侧翼出击,将王行本部拦腰切断,王行本大溃,秦武通乘胜追击,斩杀700人,一举打掉了王行本主力。「武通率骑横出击之,贼众溃,因纵兵乘胜杀七百人,自此兵势渐弱」(《册府元龟》卷365)。

上面说了,王行本的基本部队就是700精兵,看来,是被秦武通一锅端了。

此战以后,王行本主力丧尽,城中本来已无粮草,外援又不至,王行本想率残部突围,但是,他自己的基本部队已经被消灭了,剩下的人不愿意跟随他,无奈之下,只得在武德三年(620)正月十四日开城投降:

行本出战而败,粮尽援绝,欲突围走,无随之者,(正月)戊寅(十四日),开门出降。(《资治通鉴》)

至此,蒲坂之战胜利结束。蒲坂,这个被唐军围攻了二年多仍未攻下的坚城,在李世民接手后,不过一月之间,彻底解决战斗。

三、李渊亲临蒲坂

按照李世民原本的计划,是把王行本送到李渊当时所在的华阴,交由李渊处置。但是,根据公开的说法,李渊害怕王行本逃走,表面上还安抚王行本,让王行本返回蒲坂,然后,李渊自己亲自赶到蒲坂,诛杀了王行本。据《册府元龟》卷152记载:

(武德)三年,太宗破王行本,面缚请降,引见于华阴。高祖恐其亡逃,慰勉之,还令入城。高祖寻至蒲州,……于是斩之,籍没其妻子。

这个说法其实非常勉强,当时王行本既然已经被送到了华阴,如果李渊害怕他逃走,直接在华阴杀了不就得了,何必费道手续让他回到蒲坂呢。

李渊

我推测,李渊不在华阴杀王行本,而非要回到蒲坂再杀,一来是要扩大影响,要让蒲州军民都看到,负隅顽抗的下场是什么,二来我认为,李渊也有炫耀的意思,这么难打的城打下来了,有必要亲自去显摆一下,三来也是褒奖慰劳李世民,李渊到蒲坂后,李世民很快前来拜谒,自己儿子连续打了三个大胜仗,河东道局势初步好转,再考虑到武德二年(619)因为刘文静事件父子之间颇有龃龉,正好借此机会慰劳儿子,缓和一下关系。

李世民

总之,武德三年(620)正月辛巳(十七日),李渊亲临蒲坂,斩杀王行本,杀人之前还对王行本说了一番话:

汝请援建德,求助武周,弥历多时,竟无至者,知穷食尽,方始出降,遂使城内官民久罹荼毒。若不戮汝,何谢冤魂!(《册府元龟》卷152)

这话说得义正言辞,不过我想知道,李渊此前在华阴是怎么「慰勉」王行本的。可惜没有看到原文,要不把这两段话放到一起合看,会比较有意思。

蒲坂之战后,河东道唐军消除了后顾之忧,运输补给线的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

至此,李世民自武德二年(619)十一月进入河东道后,经历了美良川、安邑、蒲坂三次交战,三战三捷,形势一片大好。但就在此时,风云突变,发生了独孤怀恩谋反事件,为河东战局蒙上了一层阴霾。我们下一期再详细分析。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