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的研究。2.今年是經濟學諾獎的第50周年,今年獲獎的兩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84萬元人民幣)的獎金。3.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為耶魯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氣候變化經濟學,表明了人類如何忽視不作為所帶來的災難性的高代價。4.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的主要貢獻則是其著名的「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

獲獎者保羅·羅默及其學術貢獻

個人簡介保羅·羅默(Paul Michael Romer),美國經濟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他被認為是經濟增長方面的專家。保羅·羅默在197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83年在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被《時代雜誌》選為1997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2016年10月,保羅·羅默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一職,2018年1月辭職。學術貢獻保羅·羅默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經濟增長領域。他在芝加哥大學本科所學的專業是數學和物理,由於想轉到法學院,在大學四年級學習了他的第一門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薩姆·佩爾茲曼(Sam Peltzman)對經濟學的精彩講授深深吸引了他。在佩爾茲曼的影響和鼓勵下,羅默放棄了學習法律的念頭,轉而走上了經濟學的求索之道。大學畢業後,他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那時開始了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1982年轉回到芝加哥大學,1983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先後擔任羅切斯特大學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學教授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默在1986年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使其做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羅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長理論,即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非技術勞動)外,又加上了人力資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專利來衡量,強調創新)。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是羅默(1986)和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用內生的技術來解釋經濟的增長。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最早體現在羅默1983年的博士論文中,發表在1986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的論文,重新激起了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理論興趣。1992年羅默在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年會上進一步把上述思想運用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的研究中,並認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創意或知識品,將直接關係到一國或地區經濟能否保持長期增長。例如,模里西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實施了開放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業家把新思想和知識品運用到那裡,從而帶動了該國經濟發展,擺脫了赤貧狀況。

2015年3月受邀參加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

2016年7月18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宣布,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將接替考希克·巴蘇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這個任命於9月開始生效。知識溢出模型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在引起廣泛關注並重新煥發人們對增長問題興趣的經典論文羅默(1986)中,羅默以阿羅(1962)的「干中學」概念為基礎上,提出了以知識生產和知識溢出為基礎的知識溢出模型。羅默(1986)假定代表性廠商的產出是該廠商的知識水平 、其它有形投入(例如物質資本和原始勞動等)和總知識存量K的函數。對於個別廠商的自身投入 和而言,該生產函數表現出不變規模收益、滿足新古典生產函數的假定。然而,如果將K考慮在內,則這一生產函數對於代表性廠商和整個經濟具有不同的含義:代表性廠商將總知識水平 K視為給定的變數,因此生產函數表現為不變規模收益;但對整個經濟(假定它由N個同質的廠商組成)而言,由於對於任何常數有,因此生產函數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在這裡,總知識水平K成為外部性的來源。此外,羅默(1986)還假定k的增長率取決於k水平和投資數額(產出中沒有用於消費的部 分)。這樣,羅默模型實際上同「干中學」模型一樣,通過知識積累的「副產品」性質和知識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內生增長。保羅·羅默1990年的經濟增長模型把公共知識和企業擁有的專門知識看作內生變數。"20世紀以來基礎科學知識和應用技術知識交互作用的創新模式使我們很難把二者從經濟意義上截然分開。工業化過程不可避免地使科學越來越成為一種依賴於技術的內生活動"。在這樣一個現實中,公共知識的含義自然就包括了基礎科學知識在內,大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成果也自然包括在羅默所指的公共知識之內,成為內生經濟變數。內生增長理論兩種模型內生增長理論大致有兩種模型,第一種是建立在阿羅的干中學模型基礎上的模型,包括羅默的知識外溢(1986)和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1988)等;第二種是將R&D、不完全競爭整合進增長框架的技術進步模型,包括羅默(1987,1990)、阿洪和霍伊特(1992)以及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91)。第二種模型明顯受到熊彼特創新思想的影響,這類模型往往被稱為新增長理論中的新熊彼特主義的復興,特別是阿洪和霍伊特、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被視為新熊彼特主義的代表人。

獲獎者威廉·諾德豪斯及其學術貢獻

個人簡介

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出生於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開克,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1967年在麻省理工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保羅·薩謬爾遜和羅伯特·索羅。從1967年起,他一直在耶魯大學任教,並在1973年被聘為終身教授。 現任耶魯大學惠特尼·格里斯伍爾德經濟學教授和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諾德豪斯教授在耶魯大學主講經濟學原理課程。諾德豪斯是美國最有影響的50名經濟學家之一,全球研究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頂級分析師之一。

學術貢獻

諾德豪斯的經濟學研究範圍很廣,包括環境、價格、能 源、技術變革、經濟增長、利潤和生產率的增長趨勢。主要研究領域:增長經濟學、工資與價格、生態管理經濟學、轉型經濟學。諾德豪斯教授在許多研究領域的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研究集中在經濟增長的約束程度等領域。是全球研究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頂級分析師之一。他極力主張從排放許可制度轉向徵收碳排放稅。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發展了研究全球變暖的經濟學方法,包括整合的經濟和科學模型的構建(DICE 和RICE模型),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效途徑。諾德豪斯教授還研究了工資和價格行為、擴大的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政治商業周刊、生產力、管制的成本與收益以及「新經濟」。他對轉型經濟也有研究。他對中國、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的經濟改革報有濃厚興趣。個人主張1972年,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賓(James Tobin)提出凈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他們主張應該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除;同時,加上一直被忽略的家政活動、社會義務等經濟活動。按此計 算,美國從1940年到1968年,每年凈經濟福利所得,幾乎只有GDP的一半。1968年以後,二者差距越來越大,每年凈經濟福利所得不及GDP的一 半。主要著作《創新、增長與福利:增長過時了嗎?》《能源的有效利用》《改革聯邦政府管制》

《均衡問題:全球變暖的政策選擇》

以及與薩謬爾遜合著的經典教科書《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2012年已出版到第19版)。這3本經濟學基礎課程已被譯成多種語言,包括幾個中文版本。(華爾街狼註:薩謬爾遜的這幾本書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甚至認真研讀過,現在看來,他的合作作者也很厲害喲~)本文最先發表於微信公眾號「華爾街狼」,發表日期為2018-10-9: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獲諾貝爾獎,他倆到底幹了啥??

mp.weixin.qq.com
圖標

拓展閱讀

1、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由來

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只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1969年(瑞典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揚-廷貝亨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組成的評委會評定,評委會包括5名到8名成員。每年評委會從世界各地收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有200個到300個。在經過資格確認、初選、複選後,評選結果在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一公布。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獲獎者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

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國王親自向經濟學獎獲得者頒發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2、透過數據看諾貝爾經濟學獎

自從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共頒獎50次,其中25次是單獨獲獎,19次雙人獲獎,6次是三人共分諾獎。迄今已經有81位傑出經濟學家獲此殊榮。研究宏觀經濟學領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多,共有九位。截止到2017年的79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具有美國國籍的達到55名,佔據絕對優勢。獲獎者全部來自各國知名院校,其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最多,達13名;另外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分別貢獻了8名、7名、6名、5名諾獎得主。獲獎者平均年齡67歲,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是肯尼斯-J-奧沃羅(Kenneth J. Arrow),他於1972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年51歲。而最年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是里奧尼德-霍洛沃茲(Leonid Hurwicz), 2007年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已經九十高齡。他也是所有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最年長的。3、1969年至今最全獲獎名單

1969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蘭人 (1903-1994)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1970保羅·安·薩默爾森(PAUL A SAMUELSON )美國人 (1915-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1971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美國人 (1901-1985)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國人 (1904-1989)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美國人 (1921-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1973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蘇聯人 (1916-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1974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亞人 (1899-1982)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列奧尼德·康托羅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蘇聯人 (1912-1986)佳林·庫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國人 (1910-1985)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1976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人 (1912-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1977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英國人 (1907- )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1978赫泊特·亞·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國人 (1916-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1979威廉·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美國人 (1915-1991)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國人 (1902-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1980勞倫斯·羅·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美國人 (1920-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1981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美國人 (1918- )闡述和發展了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1982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國人 (1911-1991)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1983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美國人 (1921- )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1984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國人 (1913-1991)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1985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義大利(1918-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986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國人 (1919-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1987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國人 (1924-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1988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法國人(1911-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1989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1990默頓·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國人 (1923-2000)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美國人 (1927-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國人 (1934-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1991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國人(1910-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1992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美國人 (1930-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1993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國人 (1920- )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美國人 (1926-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1994約翰·納什(JOHN F.NASH)美國人 (1928-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美國人 (1920-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德國人( 1930-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德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1995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美國人 (1937-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1996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國人(1936- )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國人 (1914-1996)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1997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美國人 (1944- )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美國人(1941-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1998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1999羅伯特·蒙德爾(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他對不同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2000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國人 (1944-)丹尼爾-L-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國人 (1937年-)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對赫克曼獎勵他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對麥克法登獎勵他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2001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國人 (1940-)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國人 (1948-)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國人 (1943-)他們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國人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美國人瑞典皇家科學院把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學者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以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2003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 美國人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 英國人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經濟學時間數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貢獻。2004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國人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2005具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和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因在博弈論分析方面的研究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兩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們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我們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對政策中跨時貿易所作的研究。2007年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分享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基礎。他們分別是明尼蘇達大學的赫維茨、芝加哥大學的馬斯金,以及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中心的羅傑·B。邁爾森。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奧利弗·威廉姆森(美國)美國加州大學經濟治理,尤其是對普通民眾作出的貢獻和經濟治理分析,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戴爾·莫滕森(美國)丹麥奧胡斯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塞普勒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市場搜尋理論"中具有卓越貢獻。2011年托馬斯·薩金特(美國)美國紐約大學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2012年埃爾文·羅斯(美國)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哈佛商學院羅伊德·沙普利 (美國)美國加州大學創建「穩定分配」的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2013年尤金·法瑪 芝加哥大學拉爾斯·彼得·漢森芝加哥大學羅波特·希勒 耶魯大學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2014年2014年獲獎者,讓-梯若爾(Jean Tirole),獲獎原因"for his analysis of market power and regulation",市場力量和調控。2015年迪頓(Angus Deaton),獲獎原因」"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消費、貧窮、福利方面的經濟理論貢獻,也是社會管理大難題。2016年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Holmstrom)和哈佛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SimonDArcyHart),,獲獎原因「"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也就是契約理論,是近30年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對公司治理很有意義。2017年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稱,塞勒使經濟學「更人性化」。「整體而言,理查德·塞勒所作貢獻在經濟學與個體決策的心理學分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