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小孩。(图/达志/示意图)

▲为了让小孩有信心,有些家长只是一味的给予鼓励或赞美,然而有时反倒会带来反效果。(图/达志/示意图)

文/萧雅文

如何培养高耐挫力的好草莓?

培养出高耐挫力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特别是孩子要面对的未来,是个更高压力、更多挑战的时代,怎么做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让孩子成为无助的一代;面对低耐挫力的孩子,又该如何帮助他,让他越来越能体会失败的价值,掌握成功的关键呢?

其实,父母可以透过一些策略来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让孩子能好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关卡与困境。当孩子发现失败的经验是下一次成功最佳的养分时,他也就能尝到日渐成功的美好滋味。

Yes!家长可以这样做!

根据孩子目前的具体表现和行为事实,给予直接、正向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很好,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像是:

「欸,我发现你这个城堡的地基盖得很稳固,做得非常好喔!」、「你在万圣节的蜘蛛人装扮上,增加了蓝芽耳机和无线电接收器,非常有创意耶!」具体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励,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什么样的行动和尝试,是有效、有价值的。

当孩子尝试了一些方法,却都明显无效,以至于孩子开始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说:「嗯,你已经想了三种不同的办法,目前还行不通,不过,我看到你已经开始试著把这个配件再放过去一点,再试试看,或许会不一样喔!」透过家长的从旁观察,针对困难的挑战,给予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者点出孩子已经在往更好的方向前进了,鼓励孩子再试试看,引导他突破眼前的难关,也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好方法。

不过,虽然在孩子面对困境时,父母可以适时提供实质的协助或建议,但一定要记得「孩子七分成功、家长三分力」的基本原则,让孩子在修正的过程中体验到,靠自己的力量,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甜美果实。这样的成功经验对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相当有意义,从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累积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与信心,他们就能累积面对下次挑战的能量。


当孩子几度尝试,仍然因为过于困难而停滞不前的时候,家长可以示范面对失败的乐观想法,例如:「这次真的试了很久还是卡关,或许我们可以暂停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今天这一题难度比较高,真的让人很挫折,要不我们试著找找其他资料,看看有没有可以参考的答案…」等。

这样的讨论,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没设想到,或者是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达标。久而久之,孩子在碰到失败的第一时间,先冒出来的想法就会是「只要我再…,或许就可以突破这道关卡」,而非「都是我不好、不对、很差劲,才无法成功闯关。」乐观v.s.悲观、积极v.s.消极,其实就藏在这些面对失败时的日常对话里。

父母也可以示范另一种面对失败结果的态度,叫做「山不转路转」,也就是接受自己目前无法突破这个困境,接受失败也没有关系的态度。生活里总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果的事情,还有一些受别人牵制、受机运影响的成败;有些问题不一定要解决,还有一些问题真的无法解决。这时候,如果父母能真诚分享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这个真的很难,有时候连大人都不一定能解决,或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就会发展出接纳困境的态度,学会调整面对困境的看法与感受。


挫败的感觉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已经很不错,在刚尝到挫折的苦楚时,也可能会在情绪上灰心丧志,产生不想再继续努力的念头。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家长温柔的支持,做他们难过伤心的倚靠,譬如说:「你对这个朋友已经很用心,但他好像还是不领情,这让你觉得很难过、很挫折,也觉得很灰心。只要你需要,我可以陪你难过一阵子。」

另外,面对人生比较重大的挫败,孩子会需要一个可以抽离的空间和时间,让自己恢复精神和力气;此时,父母的淡定和耐心,对孩子是莫大的支持。当孩子可以在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里疗伤止痛,在这个留白的时空里沉淀负向情绪,他就有机会在沉潜之后,恢复理性的思考,重新检视失败挫折赋予的意义及挑战。

Oops!爸妈千万别这样!

有些家长以为跟孩子说「别人都做得到,你为什么不行?」可以激发孩子见贤思齐的动力;因此会拿兄弟姊妹、隔壁家的小明、朋友家的小华,甚至亲戚家不很熟悉的甲乙等等,来和孩子比较。殊不知,「为什么你不能像OOO那样」、「OOO都可以…,你也应该要…」之类的说法,只会让孩子越发挫折、更觉得自己不好,每次碰到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时,就马上会想到自己比不上人家的地方。

另外也有些家长习惯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如:「我就不相信你会输给隔壁小明,他为了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每天都花一小时半解数学题目哪!」事实上,对企图心较强的孩子,激将法或许挺管用的,但这只限于具体明确的竞争、比赛以及需要争取表现的状态,而且也要付出过度好强、焦虑的代价。至于对挫败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将法一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缩回自己最安心的舒适圈内,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逃避,无法面对挫折和挑战。

每个孩子天赋不同、起始点也不一样,没有什么非要谁跟谁比。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别人也未必可以达到呢!鼓励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有努力、有进步,就是大成功。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如果只是在一旁信心喊话「加油!再试试啊!」虽然诚意十足,却未必能帮助孩子掌握成功的关键,找到突破难关的策略和技巧。越挫越勇固然不错,但老是硬碰硬地胡乱尝试,可能会导致「越勇越错」的结果,结果不会比较顺利,也无法让孩子建立信心。

至于「你已经很棒了!不要在意结果嘛,这样已经很好了呀!」对于正在为失败懊恼、难过的孩子,并无法发挥鼓舞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该怎么找到更好的策略,才可以突破困境。此外,一味的称赞会否定孩子内在的挫败感,真实的难受感觉被否定、没有出口、没有宣泄的机会,也容易造成压抑、否认负向情绪的习惯,对于突破困境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反而可能变成阻力。


基于对父母的爱,孩子常会把家长对自己的期待,内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标。适度、合理的高期待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但如果家长老是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孩子会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的标准,因而产生既伤心又对自己失望的复杂感受。如果家长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发展,给予合理的期待,孩子知道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克服难关,也可以达到父母的期待,那么他就会有为自己也为父母努力的强烈动机,更愿意面对困难和挑战。

心理师小叮咛
孩子之所以喜欢打怪练功,是因为只要够努力,就一定可以一层层往上升等。耐挫力的培养也一样,要让孩子看到只要每天练一点,功力一定会累加上去。在游戏世界里,有些关卡需要特殊的秘技、特别的法宝,但孩子的真实人生不能靠外挂、也无法靠代打。让孩子在我们的温柔支持、智慧陪伴下,一点点地累积功力、一天天地长大茁壮吧!

《读懂孩子的情绪话:小孩不暴走、家长不失控的好EQ养成法》(图/尖端出版提供)

★本图、文经尖端出版授权,摘自《读懂孩子的情绪话:小孩不暴走、家长不失控的好EQ养成法》一书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