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歲,那我們來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現吧。

荀彧是潁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號神君,荀淑有八個兒子,叫荀氏八龍。就像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叫司馬八達。荀彧的父親叫荀緄,當過濟南相,他的叔父荀爽,當過司空。荀彧在年輕的時候,名士何顒見過荀彧,說他是王佐之才。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荀彧舉孝廉,因為董卓專政,荀彧棄官回家,後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袁紹待荀彧為上賓,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說: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張良。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為曹嵩的事情東征陶謙,張邈和陳宮叛迎呂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東阿,范縣,最終曹操回師打敗了呂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議下,迎漢獻帝到許都。荀彧向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戲志才,郭嘉,陳郡,杜畿,司馬懿等人。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討袁紹,但是又擔心不是袁紹的對手,荀彧就告訴曹操四勝四敗,堅定了曹操的信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與孔融就能不能打得過袁紹展開了一場辯論,荀彧認為袁紹內部有很多問題,列舉了袁軍重要謀臣和將領的缺點之後,再次堅定了曹操抗袁的決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隊數量遠不如袁紹,而且軍糧不足,曹操寫信給荀彧想退守許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闡明利害關係,打消了曹操撤軍的想法。曹操後來偷襲烏巢,最終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為萬歲亭侯,還把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長子荀惲。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戶,累積兩千戶。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辭了十幾次。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贈荀彧為太尉。

荀彧、荀攸都是三國時曹操的謀士,是一對叔侄。荀攸與荀彧是堂叔侄關係,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彧實際上比荀攸還小5歲。但是叔侄倆很明顯倆人的政治觀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應為實務派。

曹操的主要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等,一般依據才能以及與曹操的心理親疏把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著五個人稱為五大謀士。歷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卻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與後者等放在一起。

他的依據是:「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大意是:程昱、郭嘉等都是當世奇才,儘管他們品德舉止的風評不太好,與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軍事謀劃這方面,跟荀、攸還是一個水平的。」

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荀彧)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荀攸)之去惡,不去不止。」,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二荀令君就是指這對叔侄。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不是簡單的「君主」、「君王」,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荀彧基本上是一個全能型的智囊。

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中年的荀攸成了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他眼界廣闊,樂觀陽光,經權達變,算無遺策

《三國志》稱,荀攸前後策划了奇策十二條,只有好朋友鍾繇都知道,後來鍾繇在編纂這些奇策的時候去世了,於是世間也就難以流傳荀攸的奇策。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謝邀!

朋友酷愛三國,尤崇操、懿,以為男神,每與餘論,則譏其只看演義,非關史籍。嘗謂之操在世時仲達無所聞,非因才而受抑,實乃操眼中尚無司馬氏之威脅,當是時,潁川荀氏才是操心目中頭號潛在威脅。三國演義中把荀彧、荀攸兩人的死算在「曹賊」頭上,認定是孟德不爽,逼死了兩位大才。平心而論,文若之死確實有曹操的主觀意願,但公達之死,在我推斷,還是自己憋出來的毛病,不死不行了。

荀氏叔侄跟曹操其他謀臣不一樣,他們的身份很微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嚴格說來不是丞相屬臣,而是代表傳統士族勢力在漢庭上支持曹操的盟友。只不過荀彧一般在後方掌控,而荀攸多在前方隨軍。荀彧跟曹操書信往來,言談中也一般也是謙稱,較少像其他人忽悠曹操那樣拍馬屁說什麼明公之類的,說明雙方地位大致平等,但是合伙人總得有個領銜出頭的,所以荀氏等大士族尊重曹操在朝廷上的領導地位。荀彧之死要源於曹操晉位魏公,加九錫,這個時候曹操的地位應該已經很穩固了,對大士族的支持需求也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所以荀彧很不合時宜地表示了某種程度的擔憂,曹操報復的手段就是把荀彧從漢臣的地位直接變為丞相屬臣,要求從軍,要知荀彧作為漢朝的尚書令,留鎮許都十七年,可是從未從過軍的。這分明在朝廷上收拾你怕你的幕後集團生變,於是就是先打掉你的大義名分,再弄到我手掌心裡,找機會收拾你,荀彧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看不出曹操想對自己幹什麼?但是,作為士族代言人、荀氏領袖,雖然年紀不大,那種穩重范兒是不輕的,多少有點頑固,有點「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怕也有一天你殺我!」的覺悟,於是就這麼鬱悶死了。

荀彧死了,荀攸還好好地活著。這叔侄的關係挺有意思,在三國志、後漢書乃至世說新語、三國演義里都不大能找得到這叔侄倆在朝廷內外軍政大事上的互相配合。當然雖然同族,看家譜的話還是稍微有點遠。演義里把荀攸的死因說成跟荀彧差不多,也是曹操要晉級了,這回是升魏王,我推斷荀攸也是沒辦法,要繼續代表大士族階層含蓄地表示不爽,然後曹操一句你想嘗試你族叔的滋味嘛?!於是荀攸也明白了,該病死就病死吧。但是曹操這句「汝欲試文若也?」在史籍中是找不到的,一般都記載荀攸病死算是善終。我只想說,你們特么也太不了解大野心家荀公達先生了。

荀攸是什麼人?三國里大部分謀臣還沒有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候,這哥們就在當官了,出道跟賈詡差不多早,但是比賈詡的起點高得多——丫可是在何進手下當謀士的,賈 詡給西北幾個軍閥兵痞出主意跟他簡直沒法比,當然我也不是埋汰賈文和,畢竟大家出身不一樣么。最重要的是公達先生可不是甘心給人家出謀劃策的主兒,這貨策划過刺殺董卓(未成行),拒絕朝廷任命在中原地界當炮灰,謀划到四川去割據,還好因為路不好走被阻攔在荊州,直到被偷到大義名分、代表漢朝的曹操徵召。可以腦補下,像劉焉、劉璋父子這等庸人在巴蜀都能偏安這許多年,以他十倍於劉家父子的才幹,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能折騰出點什麼來,一爭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按說這麼一位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牛人,是不會聽命於曹操這麼久,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荀攸或者荀氏家族跟曹操存在著某種政治協議,荀氏家族的才俊傾力為曹操所用以交換某種政治利益。因此在曹操創業初期,曹、荀兩家是綁在同一輛停不下來的戰車上的,必須融洽,戮力同心。但到了三國中期,對外大勢已定的曹操豈能容忍自己的權力被分割、被轉移?這點上曹操確實比司馬懿強上許多,「王與馬,共天下」雖然是司馬氏渡江避難後喊出來的,實際上在八王之亂以後,王氏士族在朝野的地位已經足矣架空虛弱的司馬家。曹操開始利用其他的勢力來打破這個均衡,意圖破壞這個協議,晉魏公、晉魏王,可能都是政治手段,用來攻擊以荀氏家族為代表的大氏族勢力。君不見,勸進、加九錫這種事情,「無良」文人華韻做得,老學究陳寔的孫子、政治性極強一貫正確的陳群做得,敵對陣營投降於曹操參加革命晚出身不好的王粲等人做得,而革命老班底、名門望族的荀氏家族做不得。非但做不得,還要阻擾,所以兩次勸進荀氏在曹操陣營中的族人都沒有聯署,不僅不摻和多半還在質問說好的「曹和荀、輪天下還是共天下來著」呢?眾所周知,曹操在革命初期,一方面為了拉攏人心許過許多空頭支票,比如著名的「本意以身後事托之」,一方面為了留給大家一個無私、清廉的革命者形象,大抵也說過從各位當中培養革命接班人神馬的鬼話。作為曾經一起在何進手下工作過的老同事,我想荀攸大抵是對曹操的身後事有著一種深深地期許的。直到曹操晉位魏王——這意味著曹操的權力從丞相的公權力變成世襲的私權了,這對荀攸的野望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公達君此刻不病都對不起多年的隱忍,此刻曹操竟然還把曹丕託付給荀攸說什麼「公達人之師表,當以禮敬之。」這跟劉備託孤豬哥絕逼是同樣的以退為進啊——你不是一直做大好人么?我把兒子托給你,你要是謀逆不就成了偽君子么?你道義都沒了誰還會支持你?最讓荀攸絕望的是自己病了,曹操派曹丕拜在床下伺候,那不就是擺明了告訴你,老子的接班人在此,你該死心了吧?於是,荀攸的心死了,人也死了。

荀氏叔侄之死,有曹操的功勞,但相比荀彧,我更願意理解為荀攸是為自己的野望、理想殉葬,畢竟荀彧死後,荀攸和荀氏家族並沒有太大的動靜,也沒有明確地表露過不滿。順便一提的是,荀彧死後,長子荀惲、次子荀俁、三子荀詵均早卒,長孫荀甝年三十而薨;荀攸也好不到哪裡去,史載其長子荀緝有攸風,然而早歿,次子荀適嗣位,又無子絕後。——怎麼樣?想到什麼沒有?整個一肯尼迪家族三國版啊。天底下哪有這麼巧的事?要知道荀彧長子荀惲娶曹操女,幼子荀粲娶曹洪女,這特么整個一外戚啊。荀彧長子荀惲與曹丕不和,史載「丕深恨之」,姐夫為啥要和舅子鬧矛盾?——還不是權力繼承惹的禍?!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荀彧父親名緄,有八兄弟,分別是儉、緄、靖、燾、詵、爽、肅、旉。

荀攸字公達,攸父彝於彧為從祖兄弟,祖父曇,廣陵太守。攸少孤。

由此,荀攸的祖父和荀彧的父親還不是親兄弟,那麼至少要算到攸的高祖和彧的曾祖才有可能是同一個人,非常非常遠的親戚。

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大六歲。打字不易感謝點贊支持。


導讀:荀攸與荀彧是從叔侄關係,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長5歲。但是叔侄倆很明顯倆人的政治觀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稱之為實務派的,和華歆、王朗一樣。

  在曹營眾謀臣中,荀攸和荀彧、鍾繇三潁川同鄉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實為名副其實的曹魏開國三大肱股。其中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鍾繇任司隸校尉亦長達十餘年,督關中古二都,確保曹操身後平安,後又為大理、相國;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其功和能雖不及荀彧,但絕對是要高於鍾繇、程郭,有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時人的一段佳話。

  由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組成的軍師團體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於是在魏國建立後此軍師團體順利過渡為魏尚書台,荀、涼、毛分任尚書台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僕射、吏部尚書三職,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彧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帳下,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大將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軍師,後出任尚書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荀攸一生畫奇策十二,惟鍾繇知道,但是鍾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後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間追封謚號敬侯。

  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鍾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而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死,死因估計與此事有關。同年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孫權的路上,時年五十八歲。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兩人為叔侄關係,荀彧為叔卻年小5歲。兩人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政治立場截然不同,荀彧以漢室為正統,幫助曹操只為更好地讓其輔佐獻帝;荀攸以曹操為主子,力挺魏王加錫,功利現實。二是個人才能側重點不同,荀彧長於治國,曹操多次出征,均由其留守許都,地方治理穩定出色;荀攸善於用兵,先後獻計下邳擒呂布、官渡敗袁紹,前線功勛卓然。受邀回答,但願您喜歡,謝謝!


謝邀,兩人同姓,據書推斷是叔侄關係,政見不同,走得道路也不同。不是專家,嘻嘻,勿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