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试图撰写电影分析至今已有数年。撰稿的取向从最早之前,单纯抱持著私自纪录希望捕捉观影时所产生的内心的愉悦与共鸣(或许有时是错愕),到中间开始试图把心情纪录转变为详细一点的剖析并公开,到后来正式投稿时期文字开始讲究、反思的内容开始延伸,到现在。随著数年个人经历大学时代、出社会工作、参与艺文演出、赴外求学等,对于作品的感知也渐渐产生变化。每一次回头观看旧文,都会因为时间淬链形成的思维差距而感到困窘。于是开始思考,或许是时候在人人可以写观后心得的时代,根据自己在观影时的取向,明确定位个人的写作路线。

身为一非本科系也非相关产业工作人士,电影对我来说,只是相较于一般大众视作纯粹娱乐与偶像崇拜而言,对其专业度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意涵再更有兴趣一些而已。这可能是缺点,却也可以是个人定位的特质。由于其他专业领域的学术和工作训练,使自己习惯在观影时聚焦心理与社会互动的脉络剖析,也常以此角度评判故事堆叠的合理性和流畅度,对作品于此层面立基的议题也相对敏感。因此在综合各名家流派或技术表现等分析虽难媲美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度,但或许从角色之间、角色与其所处时空、以及整体后设的概念作解构是个蛮有趣、也蛮符合个人习惯的方式。

现在个人站内台面上尚保留数年前较失严谨的观后心得,但最近一年内可能会陆陆续续改写,希望能让自己无论在重新理解作品、或者撰文技巧上,能不断进步、提供更细腻的呈现。我也会继续在自己的专长上努力钻研,希望能更将其观点融合进对作品的看法中。谢谢每一位路过、点阅的朋友,也欢迎分享相同的、不同的感受和见解。

 

Franzisk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