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一個合格的中醫需要潛心苦讀多少年才能出山?

本不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還在中醫學習中,沒有到「出山」的程度。

爬到山腰的人,仰望山頂,還是能看得相對清晰的,所以也斗膽討論一下。

中醫的成才離不開臨床。但本文暫不討論臨床,僅討論中醫理論養成方面。

悟性第一

先說兩位我接觸過的兩位中醫師:

A醫師七十多歲,退休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看病,退休後經朋友介紹,到某藥店當坐診大夫。與其聊《內經》,問其問題,大都閃爍其詞,問及何為「子母」,竟然回答:肺為心之母。觀其診脈,中指落尺部,無名指落處是尺部下約一二寸。A醫師診療過的其他患者,不知道療效,親眼目睹的某患者服了三周的葯都不見起色。

B醫師也七十多歲,醫學家族,16歲開方,年輕時在老家診所坐診,已成一方名醫,現在隨兒子來大城市同住,偶爾在葯堂坐診。與其聊診斷,先詢問我是否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確認了解後,傾囊相授,有些與醫書上說的一樣,有的是他多年診斷的經驗總結。與其聊針灸,毫不保留的傳授針灸經驗奇穴。通過了解,治好不少重病患者。B既會針灸,又會中藥,治療往往針葯並施。

這兩位醫師就很能說明一個問題:關於中醫成才,相對來說,時間是最不重要的要素。同樣學醫六七十年,相信差距還是巨大的。有的人窮極一生還未曾入門,療效平平。有的人一年之間已名震華夏,藥到病除。中醫的成才,還遠沒到談時間的層面。

那最重要的是什麼?

《素問 金匱真言論》說的很清楚:「非其人勿教,……是為得道。」不是學醫的人就不該傳授醫道。什麼是學醫的人?當然是指醫學上有悟性的人。有悟性的人學醫,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抓住主要矛盾,總結規律,知常達變。臨床上,什麼奇怪的病都可能碰到,有的書上有記載,大多書上沒有,如果不掌握那些最重要的法則規律,治療上怎麼做到醫到病除?一個中醫學上沒有悟性的人學習中醫,於他自己,於患者都是場災難。現在有些人不接受不信任中醫,其中一部分人根本沒有碰到真正的讀通醫書的有悟性的中醫。庸醫們只會模仿「形」,卻難以悟到「神」。只有真正領會到中醫的「神」的人,才能妙手回春。所以,悟性是學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方法第二

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問題。路對了就不怕遠。過去的中醫一般是兩條路:一條是跟師,一條是自學。這兩條路都牽扯到方法的問題。

先說跟師,也包括家傳,是師傅把他的學習方法傳授於弟子,弟子在師傅的指導下再走一遍師傅的路,或者比師傅更優化的路。這其實說的就是學習中醫的一種方法。師傅,有師傅的師傅,師傅的師傅的師傅,實踐證明這樣學習行之有效,這方法當然可以傳授給弟子用,讓弟子少走些彎路,某方面比較好的繼承。師傅直接傳授方法給徒弟,並指導,訓練,直到技能的形成。當然,也有師傅本身對醫學昏聵無知,沒有讀通,他自己的路子本身就可能不對,自然也難以教出賢徒。

再說自學。認識一朋友,六年前在書店選了一本最薄的醫書,好像是李東垣的,立志學醫。發現讀不懂,沒想到書雖薄,卻很難。於是帶著問題,從作者的其它書中找答案,結果越找問題越多。於是就找其他名醫家的書。就這樣,六年後的今天,已是「博採眾方」,各家都有涉獵。淵博程度令我欽佩。歷來很多大醫也是自學出來的。太遠的不說,近些的黃元御、吳鞠通,李中梓,許叔微,再近些的岳美中、蕭龍友、惲鐵樵,可以看出,中醫是可以自學的,並且能學得很好。自學是指拋棄庸俗之醫的誤導,通過古代聖者的著作習得真傳,加上自己的決心、勤勉、實踐。事實上,有些明智的師傅也是指定弟子自學經典,而後學有所成的。

自學的辦法看似很笨,但只要路子對,是大巧若拙,這樣可以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師傅就是讓我採取這個方法。拜師第一天學習,先問我在讀什麼書,我說在讀《針灸大成》。然後師傅下令——先死磕《內經》!

勤奮第三

這點不用多說,天才們也得勤奮,你憑什麼不勤奮?把勤奮放在最後來講,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對於其它悟性、方法來說,是最基本的。

所以,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答案呼之欲出:

中醫成才=悟性+方法+勤奮.

如果非要從時間的維度來談這個問題,有的人用一年,有的人用三年五年,有的人用幾十年。可惜的是有更多的人,窮極一生的努力,都未曾窺得岐黃的真意。

魯遲睿悟岐黃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發
微信公眾號:魯遲睿悟岐黃(ID:lcrwqh)

微信號:w25721034

weixin.qq.com/r/MDq_pl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