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说起李白和杜甫,总是感觉不分伯仲,地位旗鼓相当,如同中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实在是各有千秋,你很难说谁一定强过谁。但是,在两人生前,境况却完全不一样的。李白是全民偶像,从唐玄宗到街头的百姓,无一人不为之倾倒。杜甫却过着困顿不堪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名气。

  杜甫和李白也有过交集,而且对李白十分崇拜,可谓不折不扣的小迷弟。这并不奇怪,当时天下的文人,几乎大半都是诗仙的拥趸。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歌,留下了的就有十多首,显示了无尽崇敬之情。他本人在那个诗人井喷的年代,名气并不大。不要说与李白相比,就连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等人,只怕也无法企及。

  但是,值得称道的是杜甫对于诗歌的执着。他极为讲究诗歌的格式和音韵,在律诗上的造诣无人能及。他的诗歌,合律却不矫揉造作,对仗工整却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只不过这一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直到大历五年,在一艘由潭州前往岳阳的小船上,这位伟大的诗人溘然长逝。

  杜甫去世的时候,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叶落归根,安葬在故乡。然而,当时侍奉在旁的次子杜宗武,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将他草草安葬在湖南耒阳。直到43年后,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时,才勉强凑了一些前,带着杜甫的遗骨上路,准备改葬于洛阳。

  要知道,古代人很重视自己的身后事,历来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作为死者,不仅需要万年吉地,更需要墓志铭来彰显他一生的成就。然而,杜甫的儿子、孙子都很贫穷,墓志铭一直就耽误了下来。不过这并难不住杜嗣业,他带着爷爷的诗稿,在途径湖北时,顺便拜访了元稹。

  杜嗣业不找别人,偏偏找到了元稹,这是有着明显用意的。因为元稹喜欢杜诗非常出名,作为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各个重大场合,多次赞扬了杜甫,甚至不惜贬低全民偶像李白。特别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内容,更是与元稹、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一脉相承。

  所以,当杜嗣业造访时,元稹毫不犹豫地为之写下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要知道,在唐朝要请名人写墓志铭,是要花大价钱的,韩愈就是因此而致富。元稹本人的墓志铭是由白居易所写,两人相交30余年,唱和之作多达900多首,而元稹家人还给了白居易六七十万钱。杜嗣业是刚刚凑齐了路费,肯定拿不出润笔费,元稹还是免费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

  关于元稹,现代人知道的并不多,他在唐朝多如星辰的诗人当中并不算出名。但是,他对后世的贡献非常大。除了诗歌之外,他写下了《莺莺传》就是自己的经历,为后世曲艺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关汉卿的《西厢记》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这篇墓志铭。元稹是第一个正确认识到杜诗价值的人,他在墓志铭的开篇直接提出“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也就是说,他认为,从《诗经》一直到唐朝,诗歌中集大成者,莫过于杜甫。更为关键的是,他将杜甫与李白对比,根本不留情面地说: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就是这篇墓志铭,让杜甫彻底翻身。就如同许多艺术家生前不为人看好,死后的作品价值数以亿计一样,杜诗的地位扶摇直上,甚至一度超过了李诗。从名气上来说,李白还是要略胜一筹,但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杜诗却更为重要。特别是有宋一朝,对于杜诗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切,固然有杜诗本身的魅力,元稹的大力推荐也功不可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