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穎

八月十六日晚間,中國中央電視臺(央視)有一段近兩分半鐘的報導提到,臺北市長柯文哲人氣遙遙領先,甚至指出他在今年年底連任成功之後,很有可能投入二○二○年總統大選。

根據本刊民調,柯文哲獲得年輕人的支持已經跨出臺北市。攝影/柯承惠

柯文哲選總統,五成六年輕人按讚

從話題爆棚的羣眾募資到臺南、臺中人數爆滿的新書發表會,都是柯文哲的火力展示——影響力不止於臺北,而是漫溢到全臺,人氣與知名度直指總統。尤其對年輕人而言,柯文哲魅力更無法擋。

根據《新新聞》與《風傳媒》委託臺灣指標民調公司最新完成的民調顯示,如果柯文哲參選下一屆總統,在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年輕世代中,他獲得的支持度最高,達五六.六%。就整體受訪者而言,也有三二%的民眾願意投給他,也是最高的。

這項全國性的調查,分別就蔡英文、賴清德、柯文哲、吳敦義、馬英九與朱立倫等六人若參選下一屆總統,詢問受訪者是否會投票給他。結果柯文哲獲得最高支持,其次依序是賴清德、朱立倫、馬英九、蔡英文,吳敦義殿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歲至三十九歲者與四十歲以上這兩個族羣呈現明顯不同的態勢:年輕世代高比例支持柯文哲,但四十歲以上者最支持賴清德,其次是朱立倫,柯文哲僅排名第五。

民進黨「理論大師」林濁水直言,二○年總統大選會變成世代的對決。這從柯文哲在年輕世代支持度一面倒可以看出。到底年輕世代為何會對柯文哲出現粉絲式崇拜?

「『柯文哲』是年輕人因不滿現狀,所吹出來的美麗泡泡。」研究臺灣青年世代政治認同的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指出,柯文哲所象徵的「白色力量」、「素人參政」其實是全球「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趨勢的一環,建制化的政黨政治依賴政治資本的再生產,只是同一羣政治幕僚在不同位置輪替,排除沒有政治經驗的人參與,施政方法沒有改變,選民就會反感。

全球「反建制」趨勢的一環

太陽花運動後受到年輕人支持而躥起的時代力量,在這次選舉中採「友柯」態度,臺獨色彩鮮明的黨籍立委林昶佐也發言為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辯解。二十八歲、代表時代力量參選臺北市士林北投區市議員的黃鬱芬認為,柯文哲雖然是一個阿北,但對待年輕世代不像是年長一輩以光說不練的政治語言如「我傾聽、我尊重」來應付,而是直接落實政策,甚至放手讓年輕人嘗試,「柯文哲代表改變的可能。」

長期觀察臺灣社會的年輕學者、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分析,當比較長久的政策或願景還看不到實際成果,年輕人偏好立即見效的人事物,而柯文哲又特別強調這點。他舉例,近日柯文哲在《光榮城市》新書發表會上,又提到上任第一天即拆除臺北車站前公車道、火速拆除忠孝橋引道以重現北門的政績。

年輕人不滿意總統施政超過六成

黃鬱芬也指出,年輕世代對柯文哲的高支持度,起先是不滿藍綠兩黨的政治口水,而且民進黨在一六年完全執政後,仍無法完全實踐年輕世代最關心也最有感的婚姻平權與勞動權益,因此「說到做到」的柯文哲成為年輕選民的期待。

婚姻平權與勞動權益是同溫層的激情,還是整體年輕世代的期待?

黃鬱芬說,與她年紀相仿的大學同學未必長期熱中政治、關心社會議題,但從言談中可以發現,這兩部分已經是集體共識,且很明顯因此不滿蔡英文的施政表現。社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範雲也表示,這兩部分都屬於中央權責,一旦民進黨政府無法履行承諾,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年底九合一大選,許多民進黨參選人擔心被中央「執政包袱」拖累。而從本刊的調查顯示,不論是針對總統蔡英文或行政院長賴清德,二十歲至三十九歲者都明顯比四十歲以上者還要不信任、不滿意,比率皆超過半數。

若不分年齡來看,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僅二七.九%,不滿意者有五八.八%;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雖有三八.八%,比蔡英文高出超過一○%,但不滿意者也有四五.二%,將近一半。若僅分析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民眾,不滿意蔡英文施政表現者高達六二.二%,明顯超過六成,不滿意賴清德者也有五○%。

民進黨雖然還是臺灣目前支持度第一的政黨,佔二○.四%,但在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民眾之間支持度僅有一五.六%,除了明顯比四十歲以上者更支持時代力量與綠黨,也有近半數的中立選民看人不看黨。尤其在二十五歲至二十九歲的民眾之間,民進黨僅獲得一二.三%的支持,時代力量卻獲得九.二%支持,可以看出泛綠的年輕世代版圖開始變化。

柯文哲的確起了裂解藍綠版圖的效用,迄今尤其對綠營作用最大。調查顯示,二十歲至三十九歲受訪者中,不論政治立場是泛綠、泛藍或中立,皆有超過五○%的民眾會在總統大選時投給柯文哲。

藍綠兩極對決態勢因柯P現象鬆動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泛藍和中立的年輕選民,泛綠年輕世代最支持柯文哲,高達六三.九%願意投票給他,而願意投給賴清德與蔡英文者分別為四六.六%與四三.七%。本項調查非互比式,是就上述六人分別詢問受訪者的支持意願。

政治立場「中立」的年輕世代則有五三.九%支持柯文哲當總統,蔡英文僅獲七.一%支持,比其他三位藍營人士都還要低。範雲說,柯文哲的確同時拉攏了新黨、民國黨和時代力量的支持者,但也顯示了難以檢驗柯文哲的核心價值,這的確是本土第三勢力發展的隱憂。

林宗弘不諱言,這樣的年輕人正是中間選民的多數,往往在競爭較激烈的選舉中就會扮演造王者(the Kingmaker)的角色,「柯文哲若在兩年後參選,有很大的機會當選總統。」

柯文哲快人快語的真性情擄獲年輕人的心,然而他脫口而出的「兩岸一家親」,一年多來也引發諸多爭辯。此次民調也揭示,二十歲到三十九歲比起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更支持臺灣獨立,且超過半數。被認為是「天然獨」的年輕世代難道不會因此背棄柯文哲嗎?

黃鬱芬認為,當藍綠兩黨與媒體不斷連結「兩岸一家親」與「柯文哲」,正是年輕人所厭惡的政治口水,已經沒有輿論效果。年輕世代被喻為「天然獨」,不只是支持臺灣獨立,而是自始至終認為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這個基礎上,部分年輕人認為不需要將中國特殊化,應致力於國家正常化,就城市外交的層次,可以進行友善的交流。

王宏恩指出,柯文哲雖然說出「兩岸一家親」,就現狀來說,柯文哲畢竟是地方首長,不用承擔兩岸關係的壓力,他的言論也還不構成實質影響,重要性也不及他的政策宣傳與效果。而且他並沒有進一步說出「支持終極統一」之類的發言,還不至於撼動柯文哲的年輕支持者;相對的,賴清德自稱是「臺獨工作者」,但也沒有加分太多。

林宗弘則認為,「兩岸一家親」還是在回應多數民眾對兩岸關係的不滿,「兩岸一家親之後,金門就可以割讓給中國嗎?臺灣可以變成像香港那樣嗎?」臺灣與中國的主權紛爭是零和問題,操之在習近平與川普(Donald Trump)手上,「待真正選總統的時候,局勢未必如此。」

執政黨還可透過施政拉回年輕人的心

因此,林宗弘認為民進黨現居執政優勢,未來兩年內仍可針對年輕世代中不同年齡層「對症下藥」。例如,國會多數通過十八歲投票修憲案,可以彰顯與國民黨的不同;針對二十歲至二十九歲者,在勞動權益上的保障諸如基本工資每年調漲五%,四年下來會累積增加二○%,仍會使薪資成長;而三十歲至三十九歲者將日益重視幼托與長照的福利與政策,若能妥善規畫,人民依然有感,這些都是未來民進黨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

 

更多新新聞報導
被批物化女性後 柯P召喚娘子軍助陣
不再是鐵桶 柯P讓民進黨變龜裂花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