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猿變人的起因——生食變熟食

古猿進化為人類和其它生物的進化過程一樣,與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生食變熟食。

地球在晚第三紀(距今約2200萬年前)又發生了一些局部範圍的地殼構造變動,由於地質變化影響,歐、亞、非大陸氣候環境向寒冷乾燥方向發展的趨勢加速。到了距今約500萬年前,地球表面的氣候逐漸寒冷乾燥。在有明顯冷暖季節交替的中緯度地區,常綠的闊葉林變為更易燃燒的落葉混交林,原先在潮濕環境中較少出現的由雷電觸發的森林大火開始頻繁發生。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使密林傾刻之間化為焦土灰燼,常有大批的動物被燒死。面對席捲一切的野火,哺乳動物中智力最發達的靈長目——古猿雖然同樣不知所措,驚恐萬狀,但林火浩劫後火場中燒焦的動物屍體散發出的香味刺激了古猿的食慾,它們開始撿食燒死的動物屍體。經過無數次嘗試,發現熟肉不僅味道鮮美,易於咀嚼,還可以補充因野果減少造成的食物來源短缺,火使古猿的食物範圍急劇擴大。

從南方古猿那適合咀嚼堅韌難咬食物的粗大結實的臼齒可以斷定,早期古猿攝取的食物中大部分是植物,主要是成熟的果實和樹葉等。動物食性與環境密切相關,為了生存動物可改變原有食性。燒熟的動物屍體逐漸成了古猿的主要食物來源,素食的古猿也轉變了食性,環境改變對古猿變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響。積累的經驗啟發了古猿,它們終於認識到火的有利作用,火擴大了可食食物的範圍,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於是逐步從自然獲取發展到學會主動用火燒烤食物,徹底改變了生食習慣,確立了以熟食為主的飲食方式。用火成為人類進化早期階段的里程碑。

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細胞活動的結果,細胞的生長、增殖等過程都是通過生命體的進食、消化、代謝等功能系統實現的。經過高溫燒烤後,熟肉中的有機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了非常容消化吸收的有機小分子——氨基酸,這為古猿的身體發育特別是需要大量蛋白質營養的器官——大腦的組織細胞提供了更利於轉化能量的豐富原料,於是,古猿的大腦不斷發達起來由人類與古猿的頭部特徵對比也可以看出熟食的顯著影響,因為熟食減弱了咀嚼機能,嘴的功能退化,牙齒變小,頜部縮短。。

研究結果表明,距今200萬年到50萬年前是人類大腦進化最迅速、智力提高最快的時期,從解剖學上比較,古猿進化為人類的最大變化是腦量由300毫升增大到了約1600毫升。從生食轉向熟食,為人類體質演化和智慧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人類無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許多動物都不能同日而語,卻成為主宰自然界所有動物命運的「萬物之靈」,其根本區別就在於有了高度發達的大腦。具有其它所有動物都沒有的——抽象思維功能和複雜邏輯推理能力。人可以從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可以從看到的事物中想像出看不到的事物;可以從現在想到過去和將來……與低等動物十分具體缺乏概括性的原始思維相比,抽象思維功能使人類能夠認識事物的規律性,從而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今天人類的所有成就都是源於抽象思維的結晶。

猿人掌握了用火調節外部環境溫度後,身上的長毛就顯得多餘,漸漸開始退化。早期古猿是樹棲動物,樹是它們的家,脫離了樹棲的生活方式後,攀樹所需的發達上肢隨著陸地生活也逐漸縮短了。由於肉類變成了猿人的日常食物。當撿拾的動物屍體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猿人開始用最現成的簡單武器——石頭和棍棒捕獵動物,狩獵就成為猿人最主要的覓食方式。在狩獵行動中,為了騰出上肢與野獸搏鬥,下肢被迫承擔了身體的全部承重和行走功能,終於由開始的步履蹣跚到後來的昂首闊步,邁出了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直立步行。從此,古猿走上了特殊的進化道路,經過漫長的時期,從動物類群中脫穎而出,演變成了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命——人類。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現代類人猿(猩猩、黑猩猩等)為什麼沒有進化成人呢?原因是:在中緯度溫帶惡劣環境中生活的古猿向人類進化的同時,那些一直生活在低緯度熱帶雨林優越環境中的古猿,由於環境潮濕,林火很少發生,不具備自然獲取熟食的條件,而靈長類主食的野果又常年充足,所以,生食的習慣沒有改變。結果現代類人猿與人類雖然都有共同的祖先和接近98%的相同基因,但由於環境條件局限至今變化甚微。食性的不同,使這兩種環境下生活的同一種類的古猿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進化道路。後者的大腦得到發展,進化成智慧生物;前者成為人類的旁支,基本保持了古猿的原始形態延續下來。

總之,人類的出現並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現象,而是生命進化時在特定時期適宜環境下天設地造的必然產物。

摘自《自然物質的變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奧秘》建一著

建一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