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21 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的飛越,譜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這些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樑們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作為祖國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 —— 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經典古籍構成了它的核心。經典古籍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奮鬥的歷史,而且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它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它對於增強民族內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群體價值、協調社會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有著豐富的、系統的內容。它包含著: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例如:「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例如:「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個人、集體、國家聯成一體,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倫理價值體系,在別的國家是很少見的。中華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第一,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傳統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作為意識形態的價值思想體系是生產關係的反映,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必然要伴隨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但是,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在對舊的價值思想體系的批判和改造中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中國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的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理論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特色在哪裡?我的理解,一是社會主義的,二是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有特色。第二,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帶來了許多外來的,特別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浸蝕著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包括它的價值觀念,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選擇先進的優秀的精華,例如他們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開放意識、進取精神等。同時要摒棄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適合於西方而與我國國情不符的價值觀念。

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浸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新美德。第三,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極需要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復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

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用 20 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 20 年中,我們是祖國建設的骨幹,我們關係到中國傳統美德能否傳承下去,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問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從小讓他們身體力行,形成習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這個道理,為了讓少年兒童牢記各種行為規則,編寫了許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一方面讓兒童識字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習傳統美德,身體力行,銘記在心,從而形成習慣。這些讀本今天當然不能再用了,裡面有許多封建的東西,但是其中有許多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還是應該傳承下去。因此,我們應該有新的讀本,選擇代表先進文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編纂成冊,讓青少年廣為傳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