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许嘉栋东吴大学暨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台湾金融研训院荣誉顾问】

今年是全球金融海啸届满10周年。在金融海啸肆虐期间,各国以强烈宽松的货币政策救经济,虽然有效地重振经济生机,但也留下了许多地区股价与房价大幅上涨之后果,令世人忧心资产泡沫是否再起,进而衍生出银行危机。

台湾的房价在前几年也曾飙涨,是否也潜藏银行危机?此一问题值得讨论。

@资金过剩与金融性信用扩张衍生资产泡沫与银行危机

总体经济理论以及各国的实例告诫世人:「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物品或资产,必然导致物品价格或是资产价格上扬」,意即货币供给成长过速、资金过多,必然会使消费者物价或资产价格二者中的至少一项上升。一位英国经济学者Richard Werner曾进而提出一套信用数量说的说法,指出若信用扩张速度长期超过名目GDP,或是供非生产性、与GDP之产出无密切关系的资产交易与金融性交易使用的信用(以下简称为金融性信用)占总授信的比率太高,即会产生资产泡沫,进而在泡沫破灭后爆发银行危机。他以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与希腊等欧债危机四国,以及日本1980年代的实际资料与经验,印证了他的理论。

对台湾自1980年代以来的经验进行检视。以货币机构(不含中央银行)总放款、短期票券市场发行余额与债券市场发行余额三者之和,作为国内总授信之衡量。此一总授信占名目GDP比率的变化,如图1所示。此图清楚显示此一比率在1986∼1994及2002∼2012两段期间快速上扬,隐含在该期间总授信成长率超过名目GDP成长率。而此一比率的快速上扬,为台湾的股市与房地产营造了飙涨的温床,其后果具体显现在1986∼90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以及2009∼2015的房价飙涨(尤其是在大台北地区)。

@台湾目前的疑虑

台湾的房价在快速上涨数年之后,自2015年起陷入盘整下修,但是大台北都会区的房价以及房价所得比依然偏高。依内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2018年第1季的全国房价所得比为9.08倍,台北市则高达15.0倍。此外,以下三项数据引人忧心:台湾的银行是否可能因不动产授信过多,而潜藏银行危机?

1.图1显示台湾的总授信占GDP比率,在2017年已达214%,此一比率在国际间属于偏高水准。又对比日本的Credit/GDP比率(指所有部门对民间非金融部门之总授信占GDP比率)在1989年超过200,即导致资产泡沫破灭,以及美国的Credit/GDP比率于2007年接近170,即引爆次级房贷风暴,台湾的此一比率值得警惕。

2.不动产放款属Werner所谓金融性信用之范畴,其占总授信比重过高易导致资产泡沫与银行危机。而台湾的银行不动产放款占总放款之比重,如表1所示自2013年起逐渐上升,2017年已达47.36%;此不仅有助长房价上扬的作用,而且也潜藏著银行的放款风险过于集中的风险。

3.中央银行之金融稳定报告刊载,全体金融机构新承做购置住宅贷款的平均贷放成数(简称新房贷成数)自2016年3月央行放宽房贷信用管制后,即缓步上升,在2017年底已高逾71%。

以上三点显示台湾的总授信占GDP比率、银行的不动产放款比重,以及新房贷之成数,三者都是偏高的。若是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下探,或房贷户的还本付息能力下降,抑或国内利率反转上升(此为目前几乎可确定之未来调整方向),难保银行不动产放款之坏帐不会快速增加,引发国内的银行危机。

@宜有的因应

台湾的总授信占GDP比率偏高,主管机关对此现象应有所警惕。又银行的不动产放款占比偏高,而且新房贷成数超过七成,显示银行的放款与风险过于集中在不动产业,央行与金管会对此二比率较高的银行应提出警讯,进而予以节制。此外,「房地产只会涨,不会跌」的神话已逐渐被打破;在台北都会区之房价偏高的情况下,政府也宜提醒购屋者房价下跌与利率上调的风险。

又,银行偏重于不动产放款,应该也是身处国内的不利经营环境,所做出的无奈选择。台湾的储蓄率一向极高,国人又习于将大部分储蓄以存款方式保有,故整个银行体系存款充斥。然而,由于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民间投资意愿不振,以致生产性、实质投资之放款需求疲弱。银行在欠缺实质投资性放款需求之情况下,只好将过剩的存款资金,或所谓的滥头寸,退而求其次地用于不动产放款。因此,银行的不动产放款占比高,主要应是国内资金充沛,但是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的结果,不能全归咎于银行。

欲降低银行的不动产放款比率,治本之策应在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以提高民间投资意愿,进而提升对银行的实质投资放款需求。此一治本之策除了有助于国内诸多经济问题之解决,对降低银行的不动产放款比重、防止房市泡沫与银行危机亦有助益?

然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障碍极多;另一个较简单易行、且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的因应策略,为缩减银行的过剩资金。其具体作法一为中央银行加强冲销,以扩大发行长天期定期存单等方法,收回银行的过剩资金。此作法可纾解银行为消化滥头寸,而不得不承做不动产放款等高风险性放款之压力。另一作法为容许国内无适当投资去处的过剩游资适度外流,对外进行直接或金融性投资。此作法不仅可消化社会上的过剩资金,缓和房价上涨压力,还可收到赚取海外较高的投资报酬率之好处。此外,适度的资金外流,对长年来巨幅经常帐顺差所带来的新台币升值压力,也可产生纾解的作用。

(本文摘录自作者于8月10日在刘大中纪念基金会所主办「金融危机再起?」研讨会上之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