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古典音樂的視頻節目,能有多與衆不同呢?

  沒有你所想象的正襟危坐、殿堂式的高冷,即便你對古典音樂毫無涉獵,這檔節目也能讓你感受到一種難能可貴的「親切」——

  只是一對熱愛古典音樂的父女,散步漫談,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音樂故事;接着再由女兒即興演奏,父親拆解、細述。

  其中不乏應有的樂理知識,但卻不枯燥乏味、更不至於複雜難懂;每一次即興演奏和細緻拆解,讓你真正聽到古典音樂的另一面。

  更重要的是,看完這檔節目,你可能最大的感受是:太養眼了!

  可以先欣賞一下節目的預告片,感受一下。

  沒錯,這真的不是一檔旅行節目,而是一檔畫面唯美自然的古典音樂節目。在視覺享受的同時,你需要做的,只是打開耳朵

  這檔節目可能會讓你真的意識到:古典音樂從來不會拒人門外,而且就像這檔節目的名字一樣,音樂可以如「呼吸」一般自然。

  那麼,節目的主講人究竟是誰?

  一位是楊照(本名李明駿),看理想的朋友們想必對楊照已經相當熟悉(看理想節目《史記百講》、

  《古代中國的留言》

  主講人)。他是臺灣最出名的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樂評人。

  過去十多年來,他通過電臺,通過文字,通過一場又一場音樂會前的演講,曾經帶領無數不同年齡層的朋友真正愛上古典音樂。

  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

  他對古典音樂的認知和見解常常與衆不同,形容古典音樂與我們的關係時,他這樣描述:

  大部分時候,許多複雜的古典音樂就像是遠方別人參與的葬禮,不能說與我們無關,畢竟生命的共同經驗很快會將那種哀慼與肅穆的氣氛感染到我們身上,然而我們卻也不能說這與我們有關。

  我們不認識那死者,沒有對於死者的記憶、感情,哀慼與肅穆只有普遍普通的意義,一點也不具體。

  然而在那夢幻般神祕的時刻,我們會不知其來由,無法清楚對自己說明交代地,對於應該不干我們的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甚至超越了好奇,而有了強烈的切身性,吸引我們不能不靠近過去。

  在《呼吸》節目裏,楊照的評價和觀點並不見得多麼客觀,但是卻能帶你瞭解每一位偉大音樂家的另一面,瞭解古典音樂的另一個視角。

  比如,他談到莫扎特時,用了“悲哀”這個詞來形容這位舉世公認的“音樂神童”。

  他評價莫扎特“音樂天才”的標籤時說:其實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滿足“音樂的天才”的所有選項,對觀衆反饋敏感的可能個性和自我會有所欠缺,技法純熟的又會影響到創作與創新。

  節目的另一位主講人叫做,李其叡,也是看理想出品節目裏出現的第一位女性主講人。

  李其叡是近年來臺灣最著名的少女鋼琴家,目前正就讀於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及媒體學院,著名鋼琴家李雲迪也是畢業於此。

  就在今年,李其叡剛剛獲選德國漢堡TONALI基金會的年度十二位青年鋼琴家之一。

  她也是楊照的女兒。

  在錄製《呼吸》節目時,李其叡才16歲。她在節目裏和父親穿梭在德國漢諾威的街頭,分享彼此感受到的音樂樂趣。

  其實與其說《呼吸》是一檔古典音樂節目,倒不如說她更像一場父女之間關於音樂、關於成長、關於情感的音樂漫談。

  身邊許多朋友看完後都紛紛感慨,這大概是我們理想中父親與女兒的交談和相處狀態

  除此之外,每一集節目裏,李其叡也是一位專業的演奏者,用鋼琴現場示範每一集節目裏的音樂重點。

  在每一集節目中,《呼吸》都會引入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和一個古典音樂的相關主題——貝多芬、莫扎特,又或是巴赫、德彪西…聽覺的銳度與退化、音樂天賦的驚異與嘆息…

  這檔節目裏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通過一種「說故事」的方法,帶着我們有步驟地瞭解古典音樂的每一個環節和其中最重要的根本知識。

  可能到最後你依然會問,古典音樂跟「我」到底有什麼關係,我真的需要認識、需要了解、需要聆聽古典音樂嗎?

  的確,古典音樂、藝術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或速效或功利的作用,對於這樣的疑問,或許可以借楊照的一段話來作一些解答:

  現代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反向訓練感官的力量,潛移默化地教我們如何關閉感官,如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如何吸收得越來越少。這些力量我們往往不察不覺,其影響之大超乎想象。

  而文化藝術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教會我們抗拒日常、抗拒因循、抗拒感官的退化。文化藝術讓你耳聰目明,教你衝破平庸。

  平常懶惰、低度利用的感官一旦被打開,很自然會從得到的樂趣中衍生出下一步的渴求來。越多人勇敢開發自己感官的可能性,就會有越強大的力量衝破既有生活的平庸。衝破平庸,就是創新。

  現在,這檔《呼吸》節目終於重新在看理想App上線

  全季共16集,完全免費

  每週一、三,只在看理想App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