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爱普生精工停产预示深圳衰落“,今纶表示明确反对。

企业之所以回迁深圳,是因为在高房价、高人工之外,深圳能够提供抵消这些成本的高质量政府服务和高品质营商环境。

如果一个配套不到位,如果一个处长的审批不够迅捷,有可能让企业在几天之内错失跟上行业节奏的快车,这是生死问题,不是盈利问题。

在深圳这样的地方,一个知名品牌厂家的风吹草动总是容易引起最多的关注。

近日,爱普生精工深圳公司即将关门的消息就引起了很多议论。爱普生中国随即发表声明,否认了撤离中国的传闻,爱普生精工(深圳)有限公司是精工爱普生集团在深圳设立的手表制造公司,计划于2021年3月底停产。该工厂的停产关闭,对精工爱普生集团目前在华运营的其它制造及销售业务无任何影响。

很有意思的是,深圳媒体随即跟进了一条新闻:某公司离开深圳很不适应,又迁回深圳,某天恰逢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到市行政服务大厅看望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该企业的“回迁”诉求后,陈如桂当即向该企业表示了热烈欢迎。

企业停产回迁都很正常

吴敬梓说: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对于深圳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城市,有工厂停产,有公司回迁都很正常,关键是:趋势如何?结构如何?

爱普生精工深圳公司即将关门也是继2018年以来,三星、奥林巴斯等日韩跨国大型企业深圳工厂第三起关门的案例。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代表深圳的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出现了问题,应该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和调整。有观点认为“爱普生精工停产预示深圳衰落“,我表示明确反对。

一方面,固然有成本的原因,比如人工成本上升、环保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还有房价高企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快速推升,这样的压力一度使得华为的任正非也吐槽高房价,而且华为采取了行动:2012年,华为终端(东莞)成立,2014年,华为就在东莞开始建设松山湖基地。2018年7月2日,2700名员工正式搬迁到了东莞的松山湖,后续还有搬迁。

2017年8月22日,在深圳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深圳市长陈如桂在与人大代表们见面时也提到了高房价是深圳面临的挑战。深圳高房价对企业造成的压力确实需要正视和化解。

另一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行业本身的变化,消费者、客户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企业并未及时跟上,因此导致销售下滑、市场惨淡,被迫要停产或者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区域。

正如我们所知,智能手表不仅可以计时,还具有健康监测、运动监测等,而且其进化、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精工爱普生这类公司是以石英表制造起家的,相对而言进化比较慢,被市场逐渐遗忘乃至抛弃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必过分解读。

2015年,日本另一钟表巨头西铁城解散位于某市的工厂也是基于类似原因。

并非城市发展出现问题,而是企业发展出现问题。

不过,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逐渐退场,并不代表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就失去了活力,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更多的企业开始因为城市的“软环境”选择到广州、深圳扎根或者迁出后又回迁。

比如前文所述:企业之所以回迁深圳,不是他们无视深圳的高房价和高人工,而是在高房价、高人工之外,深圳能够提供抵消这些成本的高质量政府服务和高品质营商环境。

正如一家回迁企业负责人所言:“以前在深圳能轻轻松松办理的业务,出去之后发现都要费很大劲!”据介绍,迁出深圳后,这家企业在当地办理生产环保审批手续遇到了很多困难,专门请中介都无法顺利办理。由于该企业项目属于无污染的微电子项目,在深圳办理此类手续只需要备案。另外,招人难,也是企业离开深圳后遇到的困难之一。

人口争夺战,广深为何胜出?

广深二城是最近几年城市人口争夺战的最大赢家,就常住人口增量而言:2017年,深圳达到61.99万,广州为45.49万;2018年,广州、深圳人口分别增加40.6万、49.83。

几十万人为何而来?因为工作机会而来!面对动辄几万乃至十几万一平方米的房价,广深二城为何仍拥有这样的吸引力?因为企业在这里更容易发展进而发达。

不独深圳,广州也是拥有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的城市,2018年年底,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南出口建设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将政务服务办理时限延伸为“7×24”小时。这样的服务水准已经甩开很多内地城市一大截。

广州的房价在一线城市里面不算高,但是和很多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相比仍然高出一大截,高房价没有阻止企业进入广州的步伐:2018年,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就引进重大项目138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企业家都是聪明人,他们会计算综合成本,算来算去发现还是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最划算。当然,最终能够在广州、深圳发展的城市确实是前景广阔、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高房价、高人工在企业的成本容忍范围之内。

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人口净增量,广州、深圳的故事还在继续延续。

东北最大的软肋在“软环境”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东北。

多年前,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在东北某市投资建厂,刚开始一切都好,但是他渐渐发现不对劲:首先是大家在酒桌上说得好好的事情,胸脯拍得山响,但是在酒桌下一个都没落实。有些有关联的政府部门领导有事没事就来坐坐,吃饭也就罢了,特别喜欢给人介绍工作,大侄子、小舅子都想塞进来。

办点事儿都要审批,审批的时间特别长,等审批下来,机会早就飞了。后来,朋友把东北的工厂彻底关了,踏踏实实在广州经营企业,一切都还算顺利,虽有波折,但都是企业自身经营的问题,与政府服务和城市软环境无关,他说“投资不出山海关”这句话很多人只是说说而已,而自己是花巨资把这句话检验了一遍,教训惨痛。

如今的东北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一方面人口持续流出,一方面招商也遇到较大困难,本地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非常一般。

东北人最热衷做的事情是到南方去经商或者打工,当海南逐渐收紧限购政策,广西的北海、防城港以及广东的湛江、徐闻又成了他们越来越多人的目的地。

东北今日之状况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其实,现在沈阳的房价与广州、深圳相比非常低,为什么诸多企业愿意付出更多成本扎根广深,因为制度的成本、思维方式的成本远高过房价,由此而延伸出来的服务品质价值恐怕不能简单以百万或者千万来计算。

给奋进中的城市多一点掌声

因此,一个城市是发展还是退步要看淘汰的是什么,引进的是什么,不能因为一些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就放大负面情绪。

在爱普生精工深圳公司的新闻中,一些网民其实是选择性且过分放大了某些负面因素,爱普生精工有关人士提到了环保因素,我倒认为这是城市进步、制度进步的表现。

多年前在深圳某次饭局上,有朋友在担忧某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迁出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的问题,我就问他:“你希望这些工厂继续留在中国,污染我们的土地和水体吗?我看环保管严一点好”,朋友就不吱声了。

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的企业和GDP一直在增加,但是污染也一直在增长,这样的增长就属于有害增长,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我们不需要有毒的GDP,我们既要经济增长,也要蓝天白云和纯净的饮水。

回想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曾退居国内第七,被天津和重庆超越,但深圳人很淡定,自述是“深圳主动从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方面着力”,事实证明,深圳人做到了。爱普生精工深圳公司事件不过是这一进程中的正常代谢而已,是日常版的转型升级。

同理,广州也在经历类似阵痛,在环保方面严格执法,在转型方面衔枚疾进,因此也会经历一个增长数据上的波动时段,对于这样力求增长的,奋进中的城市,大家要多一点理解、宽容和掌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