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确诊是不是癌症,是什么亚型的癌症,在医学上往往要依赖更加精准的手段:病理分型。而提到病理分析,不得不和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穿刺活检以及它是否是会带来肿瘤的复发转移。

在熊顿的自传体漫画《滚蛋吧!肿瘤君》里,爱美的女孩熊顿得了癌症,她在因为化疗变成小光头之后,还可以坚强地说:「我有光头我自豪!」可是在提到胸腔穿刺时,却也不得不脸色大变:「真正的恐怖来了!」

这当然不能怪乐观的熊顿,只要想像一下,外科医生要将细长细长的带钩的穿刺针,小心翼翼的穿过胸骨的缝隙,深深的刺入肺里或者其他器官,谁都会觉得痛苦难忍吧~

得了癌症就非要穿刺吗?不一定。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必须要做穿刺,但如果是晚期的肺癌,医生的答复十有八九是肯定的。

大家在看电视或者闲聊时,提到肿瘤,一般都是说在医院拍片子发现了「阴影」,网路鬼才马伯庸就因为去医院做低剂量胸部螺旋CT发现了阴影而担心是早期肺癌,虽然在三个月之后复查发现仅仅是之前炎症的残留,但这一场虚惊也给马伯庸造成了不少的心理阴影。

这件事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信息:CT啊X光啊B超啊这些影像学手段,实际上在癌症诊断方面是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们只能告诉你,你的肺部有阴影,你的肝里面有个肿块,至于到底是炎症,是结石、结节,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医学影像资料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有限。

要想确诊是不是癌症,是什么亚型的癌症,在医学上往往要依赖更加精准的手段:病理分型。

癌症的所谓病理分型,就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观测等方法,来确定病变组织的病变类型。这很好理解,在显微镜下面仔仔细细的看一下病变部位的细胞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岂不是比拍片看那模糊的图像清楚多了?所以,如果是疑似癌症的患者,都要想办法取到那么一点儿病变组织,再拿到实验室里分析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我们应该感谢病理分型的技术,通过病理分型,医生们发现,原来以前认为相差不多的肺癌,在显微镜下却有著不同的模样。最开始,根据细胞大小,医生把肺癌分成了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然后又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又有不同的病理亚型,分别是肺腺癌、肺鳞癌和大细胞肺癌

针对不同的肺癌亚型,发展出来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在将肺癌分亚型进行治疗之后,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由此可见,病理分型还是很重要的。所以穿刺这一针,虽然痛苦,但能挨还是得挨。

但是,病友中间一直流传著一个说法:穿刺活检可能会造成人为的肿瘤播散、肿瘤种植以及肿瘤转移。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穿刺、活检,到底会不会造成肿瘤的转移?今天给大家详细科普一下。

一、穿刺针,都有套管等防护措施

各种穿刺活检的针,也都类似的圆珠笔收缩功能的套管保护。在B超或者CT引导下,将整个穿刺活检针穿入人体,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先停下来,然后按一下开关,套管里面的针芯就会弹出来,扎入肿瘤;再按一下开关,针芯就会缩回套管。然后拔出来的过程中,携带肿瘤组织的针芯一直是在套管里面的。而与肿瘤外围的正常组织直接接触的是,压根没有碰到肿瘤的套管。

随著科技的发展,现在各种更高级的负压系统等穿刺活检针,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从而在工程学上就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针道种植、人为播散。

二、大规模数据:穿刺活检导致转移发生率,低于1%

虽然穿刺针已经设计的非常先进了,但是由于穿刺活检,造成的人为的肿瘤播散,也并不是100%不会发生——穿刺医生技术不娴熟,途中手抖、穿刺深度不当等原因,都会造成穿刺活检过程中的种植转移。

但是,这种概率毕竟是非常低的。有不少「好事」的外国人,就专门统计过各大常见部位的穿刺活检,造成肿瘤转移的发生率。

英国、澳大利亚、义大利以及加拿大的医学家统计的腹膜后肉瘤患者,接受穿刺活检后,发生人为的肿瘤转移的概率,穿刺活检导致的肿瘤转移发生率为0.37%,低于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