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過往很多案例中,監管層對行業可能存在的週期性風險或不確定性風險判斷中往往都是一票否決,尤其是在近期,與德方納米同行業同類型的幾家相似企業,其IPO皆悉數被否決。”上述中介人士坦言,讓市場和監管層對德方納米此次IPO存有“芥蒂”的,更還有在2018年中發生的那起震驚資本市場和整個磷酸鐵鋰電池行業的“沃特瑪危機”所帶來的“前車之鑑”。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news)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紀沐陽@北京

3月19日,全新一屆發審委履職後的第二次IPO發審會即將召開,德方納米IPO申請則將成爲當日唯一一個擬上市項目接受審覈。

在一週之前,申請IPO長達七年之久的天味食品作爲新發審委履職後的第一單上會項目,最終順利過會,這一“開門紅”無形之間給了後來者諸多鼓勵,但德方納米想要將這一良好的過會勢頭繼續延續,情況則似乎並不容樂觀。

“德方納米IPO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其行業本身存在的重大不確定性。”一位曾擔任過發審委員的資深中介人士向叩叩財訊透露。

公開資料顯示,德方納米主要生產納米磷酸鐵鋰和碳納米管導電液等納米級鋰離子電池材料,應用其產品生產出的鋰電池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行業。

在新能源車用的鋰電池行業中,最核心的技術即爲提供能量的電池,經過多年發展,國內鋰電池市場最終形成了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二者爭奪天下的局面。

但自2017年以來,隨着國家有關政策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短板凸顯,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不斷萎縮,造成產能過剩,價格不斷走低,而三元鋰電池則早已成爲主流之選,在市場已經佔有絕對優勢。

早在2016年便開始申請IPO的德方納米,其產品便是磷酸鐵鋰電池的有關電級正級材料。

“在過往很多案例中,監管層對行業可能存在的週期性風險或不確定性風險判斷中往往都是一票否決,尤其是在近期,與德方納米同行業同類型的幾家相似企業,其IPO皆悉數被否決。”上述中介人士坦言,讓市場和監管層對德方納米此次IPO存有“芥蒂”的,更還有在2018年中發生的那起震驚資本市場和整個磷酸鐵鋰電池行業的“沃特瑪危機”所帶來的“前車之鑑”。

1)難避“沃特瑪之殤”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一年多有餘,但整個鋰電池行業至今提及起發生在2018年4月的那場“沃特瑪”的閃崩,依然心有餘悸。

沃特瑪全名爲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曾是我國三家最著名的新能源電池生產商之一,除了人盡皆知的比亞迪, 2018年被熱炒的獨角獸公司寧德時代,那便是沃特瑪了。

2016年,A股上市公司堅瑞消防以52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沃特瑪後,搖身一變從一家做效仿設備的公司化身爲一家未新能源汽車生產電池的企業,並改名爲堅瑞沃能。

雖然2016年當年沃特瑪並表後,爲堅瑞新能貢獻了4.25億的淨利潤,但好景不長,2017年業績突然大幅變臉,甚至出現了數十億鉅額虧損,由此,2018年初,更是引發了資金鍊緊張、鉅額債務逾期、企業關門歇業等一系列連鎖危機。

沃特瑪的隕落,很大原因便歸咎於自身佈局的失敗和自2017年以來鋰電池行業的政策和市場的調整。

沃特瑪是做磷酸鐵鋰電池起家的,因此數年來始終堅持磷酸鐵鋰電池。但隨着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不耐低溫、能量密度相對小的磷酸鐵鋰電池正逐漸被市場淘汰。

衆所周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政策是其行業中企業發展的關鍵。

進入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進行了調整,其中將電池能量密度作爲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進行補貼。這便大大改變了我國動力電池市場格局,以高能量密度著稱的三元電池得到市場青睞,而這也給了磷酸鐵鋰電池市場致命的一擊,其需求再度萎靡。

在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中,磷酸鐵鋰電池佔曾比達64%,三元材料電池佔市場份額僅比重爲31%。

但到了2019年,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今年1月,我國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電量約1.4GWh,而三元電池裝機電量則約3.28GWh。

磷酸鐵鋰電池的不斷萎縮,這也同樣直接波及到了磷酸鐵鋰電池的上游行業。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數據顯示,2018年1-3季度,正極材料出貨量達18.4萬噸,其中三元材料出貨量9.57萬噸,佔比50.2%。而磷酸鐵鋰出貨量爲3.4萬噸,佔比僅18.5%。

2018年以來,磷酸鐵鋰材料需求一度嚴重萎縮,價格也一跌再跌。至2018年第四季度,磷酸鐵鋰材料的主流價格在6萬元/噸左右,相比於2018年年初9-9.5萬元/噸的價格,同比下降35%左右。

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正是德方納米的主業。

據德方納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納米磷酸鐵鋰佔其主營收入的93.43%。

這顯然很難讓德方納米規避“沃特瑪破產”所纔來的資本警示。

2016年7月,堅瑞消防收購沃特瑪之初,趁着沃特瑪新能源電池的光環,更名後的堅瑞沃能股價一度衝高至13.51元(復權後),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30億。

但隨着“磷酸鐵鋰電池危機”的到來,半年時間內,堅瑞沃能股價最低下跌至1.28元,距離“仙股”僅一步之遙,跌幅達80%以上,市值曾一度最低跌至33億,蒸發數百億。

也許正是“沃特瑪破產”所帶來的“前車之鑑”,2018年,數家以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材料的“新能源”企業的IPO之旅皆鎩羽而歸。

2018年7月30日,安達科技終止其在創業板的上市申請並主動撤回申請文件。

安達科技與德方納米屬於同行業企業,其主營業務亦爲鋰電池正極材料製造業,主營業務爲研發、生產及銷售磷酸鐵、磷酸鐵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在此之前的2018年7月14日,凱金新能源IPO在發審會上被否,與安達科技、德方納米等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正級材料剛好相對應的是,凱金新能源的主因則是鋰電池的負極材料。

不過,磷酸鐵鋰電池行業在進入2019年之後,較去年同期感覺有所回暖。

對此,有資深行業行業人士分析認爲,隨着2019年-2020年新能源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企業爲降低成本,又會重新投向價格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懷抱中,由此,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有望回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補貼加速退坡或取消,這也將使得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斷崖式下滑。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指出,至2020年取消補貼時,新能源汽車下降的成本預計無法完全抵消補貼退坡的影響。2020年購置補貼取消,若無其他政策跟進,新能源汽車購置成本將大幅上漲,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出現40%左右的“斷崖式”下滑,其中純電動汽車可能下滑50%。

“德方納米要順利通過IPO發審,需要說服發審委相信下一個‘沃特瑪危機’不會爆發在其身上,但‘沃特瑪危機’的餘波至今未了,行業人士和市場也對其‘談虎色變’,從發審委審慎的原則看,其過會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上述中介人士表示。

2)厲公子潛伏十年

如果此次德方納米幸運通過IPO發審並最終成功上市,除了最初的幾位創始人兼一致行動人吉學文等人外,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將是最大的贏家。

公開資料顯示,德方納米前身深圳市德方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1月,由自然人吉學文、楊海燕和王允實發起成立。

就在德方納米成立僅兩年時的2009年3月,深港產學研便以1000萬元認購其註冊資本11.111萬元。

一個月後的2009年4月,德方納米再度增資,深港產學研認繳18.889萬元,獲得其18.889萬的註冊資本。

2010年3月2日,德方納米繼續增資,這一次產於增資的除了新增股東南山科創外,深港產學研也參與其中。

要指出的是,此次南山科創以增資價格爲48.89元/一元出資額,共增資300萬元,獲得其61364元註冊資本,而深港產學研的增資價格卻依然僅爲1元/一元出資額,共增資6818元。

對於同樣參與增資,卻價格差距如此之大,德方納米給出的解釋是“深港產學研旨在股權反攤薄,確保南山科創投資後,其持股比例仍然維持在10%。”

同樣在一個月後的2010年4月,拓邦股份以61.48元/一元出資額對其增資,同時,深港產學研依然以1元/一元出資額增資3696元。

2010年7月14日,德方納米原股東楊海燕又以300萬元的價格向深港產學研轉讓65060元的出資額,轉讓價格則僅爲46.11元/一元出資額。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價格不僅遠低於三個月前拓邦股份對其的增資價61.48元,也低於早前南山科創的增資價格48.89元。

經歷多次增資和股權變更後,在2016年德方納米申報IPO之前,深港產學研則以1319.94萬元的成本獲得了德方納米312.294萬股,位列德方納米第四大股東之列,平均每股成本僅爲4.22元/股。

德方納米招股書顯示,其此次IPO欲發行不超過1069萬股,計劃募資9.95億。若按此計算,其發行價則約在93元/股。

這也就意味着,僅僅以其發行價計算,深港產學研所持有的德方納米股票市值便達近3億,回報率超過22倍。

深港產學研的來頭也不容小覷。

據公開資料顯示,深港產學研法定代表人爲厲偉,其股權結構中,自然人崔京濤持有其77.87%的股權。

厲偉即爲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之子,而崔京濤即爲厲偉之妻。

3)神祕自然人和估值一月漲兩倍的神話

實際上,迫切期待德方納米上市,並對其IPO抱有較大期許的,不僅僅是潛伏其中已經十年的厲偉和他的深港產學研。

有意思的是,德方納米還曾創造過,僅一個月時間,估值上漲近兩倍的神話,而這背後便是上市IPO所帶來的資本溢價。

2015年8月26日,吉學文將其所持的15萬股轉給匯博紅瑞,該次轉讓的估值對應爲3.8億。

但到了2015年9月28日,吉學文再度向中歐盛世轉讓90萬股股份是,德方納米的估值則已經達到了10億。

對於一個月時間估值的大增,德方納米則稱是“公司管理層決定從申報新三板轉向申報創業板,帶來公司整體估值的提升”。

同一個企業,經營條件、盈利模式等皆未改變,就僅僅因爲上市地的改變,估值便上漲了近兩倍之多。

享受這一估值聚變所帶來紅利的還有一位神祕的自然人——周俊玲。

2014年5月,周俊玲通過受讓創始人之一王允實的41.23萬出資額,成爲了德方納米第9大股東,其此次受讓的總價爲760萬元,對應德方納米的整體估值爲3.8億。

然而,早在2011年11月,德方納米進行上一輪增資擴股時,其估值便已經爲3.8億。

2015年9月,隨着德方納米估值達到10億,周俊玲僅僅一年時間,所持股份對應的估值便達到2000萬,增幅達163%。

如果德方納米一旦上市成功,周俊玲的財富增長更加可觀。

在德方納米的招股書中,對於周俊玲的身份諱莫如深,僅表示其爲外部投資者,看好發行人的未來發展前景,其資金來源爲家庭積蓄。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