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生online上线:如何决定成为要生宝宝或是做工的蚂蚁?   原载于泛科学

蚂蚁这种昆虫,以分工合作著称,大部分蚂蚁算是社会性昆虫。而多数品种的蚂蚁女生分为「蚁后」与「工蚁」两种角色:蚁后不工作,专职生宝宝;工蚁只会工作,没有生殖能力。

超英雄蚁人与黄蜂。图/取自 marvel

 

讲得更专业一点,蚂蚁分工为蚁后与工蚁的状态称作「真社会性 (eusociality)」。除了蚂蚁之外,白蚁、蜜蜂也算是真社会性的昆虫,不过历史上它们却是独立起源,与蚂蚁演化为真社会性是无关的独立结果。

 

由同一位母后生育,蚁后与工蚁在遗传上配备同一套 DNA,却会发育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个体,显然是由于基因不同的表现所致。因此要研究影响真社会性发展的基因,必需从基因调控下手,比较蚁后与工蚁之间,在同样的基因表现上的差异。

 

基因本身是 DNA 序列,会先转录为 mRNA,再转译为蛋白质。为了研究基因表现差异,近年流行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搜集样本内所有 mRNA 片段,再全部定序取得「转录组 (transcriptome)」;若是定序到愈多 mRNA 片段,意谓基因量表现愈高。

十七年蝉与十三年蝉的遗传,有趣的题材,不好的研究

 

今年发表的论文中,采取这个方法比较工蚁与蚁后的基因表现差异,可以发现在分析的 7 种蚂蚁中,都观察到有一个基因的表现量差异明显,那就是 insulin-like peptide 2(简称 ILP2)。[1][2]

 

各位大概都听过胰岛素,除了和糖尿病有关,胰岛素也影响许多发育和生理功能。蚂蚁有两个胰岛素基因,一号的功能比较不同;而这回找到的二号和其他生物差不多,本文之后就直接称作胰岛素。

胰岛素失效,总是高血糖的鱼,竟然没有糖尿病

 

左边是各种蚂蚁间的亲戚关系,右边是 7 种用于分析的蚂蚁。将生殖与不生殖个体间 ilp2 基因的表现量比较后,可以发现都是生殖的个体明显高于不生殖的个体。图/取自 ref1

 

胰岛素让蚂蚁当妈妈

 

论文分析的 7 种蚂蚁的胰岛素表现量,在会生宝宝的女生中都比较高;相反的,不生的都比较低,可见胰岛素对蚂蚁生育能力的影响,或许是普遍现象。研究团队挑选其中一种蚂蚁,毕氏粗角蚁 (Ooceraea biroi) 深入调查,这种蚂蚁比较特殊,她们没有蚁后,也没有男生,是全女生团体;而所有毕氏粗角蚁平时都是会工作的工蚁,她们会等时候到了再把肚子搞大变蚁后,接著一起用孤雌生殖生宝宝。

缺乏遗传多样性的孤雌生殖,注定死路一条?——进击の大理石纹螯虾(下)

 

大多数种类的蚂蚁是把工作拆开,分工为蚁后/工蚁;不过同一只毕氏粗角蚁却会经历生宝宝、育幼的循环,她们会这周当蚁后,下周就改当工蚁。

 

蚂蚁制造胰岛素的地方是脑袋,比较不同时期,能观察到胰岛素产量会在生宝宝的时候增加,等到不生的阶段便开始降低。神奇的是,假如把蚁巢中的宝宝移除,本来当工蚁的个体胰岛素又会开始上升,准备生宝宝。这表示毕氏粗角蚁的生殖状况,受到宝宝存在与否影响,与营养优劣没有直接关系。

 

毕氏粗角蚁在不同阶段,ilp2 基因的表现变化。图/取自 ref1

 

不过研究者也发现,营养状况仍然对生育能力有点影响。尽管没有蚁后,毕氏粗角蚁仍有些个体的体型较大、卵巢较多、生育能力更强。这款有女王属性,却又不是蚁后的女王化工蚁,英文称为「intercastes」,目前没有惯用的中文翻译,有人翻译为「中间阶级」,或许「女王工蚁」更加传神。特点是她们的胰岛素基因表现量也普遍比其他同类更高。而比较分析发现,在成长过程中较为滋润的宝宝,发育为生育能力较佳的女王工蚁的机率也比较高。

 

令人震惊,只差一个胰岛素基因,就足以决定蚂蚁的生殖能力!此一研究大大增进我们对真社会性的认识,非常有价值。同样值得玩味的是,论文在取得确信无疑的结果以后,笔锋一转,就开始探讨真社会性的起源与演变。

 

蚂蚁社会,从个体户到社会化的昆虫

 

蚂蚁的祖先类似胡蜂,是非社会性的个体户生物,后来才演化为现在分工为蚁后/工蚁的真社会性。可想而知,由个体/个体,演变成蚁后/工蚁的路上,一定存在半分化的阶段。

 

被人为涂色的毕氏粗角蚁。这种蚂蚁之前成为第一种成功被 CRISPR 基因改造的蚂蚁。图/取自 eurekalert

 

如今的蚂蚁,拥有蚁后是常态,所以没有蚁后的毕氏粗角蚁反而算是特例。毕氏粗角蚁的演化过程中,一度也曾经有过蚁后,后来才又失去;也就是在蚂蚁共同祖先由没有差异的个体/个体,完全分工化为蚁后/工蚁的社会化阶段后,毕氏粗角蚁随后才再度演变成,蚁后与工蚁不分化的状态。

 

不过论文的讨论中却把毕氏粗角蚁,类比为蚂蚁的真社会演化史上「半分化」的阶段。别出心裁的研究者用毕氏粗角蚁,蚁后/工蚁分工化完成后,却又失去分工差异的特例去类比,推测当年众家蚂蚁仍处于共同祖先,仍属于初步分化时的阶段。

 

蚂蚁变成真社会性的演化过程:

 

一开始,蚂蚁的祖先类似胡蜂,是只有欠缺差异的个体们。后来虽然仍然都是个体,却渐渐区分出比较会生,以及比较不会生的个体,于是发展出初步的真社会性;此一史上曾经经历的阶段,如今已经见不到了,论文作者才只好用毕氏粗角蚁类比。

 

接著则是进一步分工化:比较会生的个体,演化成只会生殖的蚁后,比较不生的个体则完全失去生育能力,形成专职工作与育幼的工蚁,达到全面分工的真社会性。只有少数如毕氏粗角蚁般的蚂蚁,又在随后的演化中失去蚁后,转变成所有成员都会轮流生育的个体,形成特殊的真社会性状态。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其论文写法也很有意思。

 

欢迎光临粉丝团一起讨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Chandra, V., Fetter-Pruneda, I., Oxley, P. R., Ritger, A. L., McKenzie, S. K., Libbrecht, R., & Kronauer, D. J. (2018). Social regulation of insulin signal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in ants. Science, 361(6400), 398-402.

2. A study of ants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insects

40%的蚂蚁天天装忙?废柴「懒惰蚁」为何存在?

如何用CRISPR 技术,揭开蚂蚁复杂社会行为之谜?——《科学月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