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鼠李糖 (雷曼氏) 乳杆菌(LGG 菌)

预防异位性皮肤炎发生的效果
功能:产生有机酸、抑制病菌、诱导免疫

鼠李糖乳杆菌为肠道长驻型,是具有高耐胃酸与高耐胆盐的益生菌种。主要存在于大肠中,具有帮助消化、改善便秘及腹泻的效果,亦可耐胃酸与胆汁,并能存活和繁殖于肠道内、改善受损之肠道黏膜、平衡肠道菌相、及抑制病原菌等。

功效:

  1. 孕妇于怀孕或哺乳时补充可预防婴儿过敏性皮肤炎的发生。
  2. 平衡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学。
  3. 结合并排除毒素。
  4. 增强人体自然免疫系统。
  5. 增强肠道黏膜屏障。
  6. 减少受感染的机率,例如呼吸道感染。
  7.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腹泻。
  8. 减少过敏的发生。
  9. 预防龋齿。
  10. 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
  11. 抑制沾附于阴道和尿道的致病菌。

★鼠李糖乳杆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鼠李糖乳杆菌,另有翻译为雷曼氏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为肠道长驻型,是具有高耐胃酸与高耐胆盐的益生菌种,主要存在于大肠中。
功效:

  • 具有帮助消化
  • 改善便秘及腹泻的效果。

★LGG 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菌是鼠李糖乳杆菌的其中一种菌株在 1985 申请专利。
LGG 菌是当前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益生菌,为首批被证实能够在人体肠道存活并定殖的益生菌之一。
LGG 菌耐胃酸及胆汁,可以活著通过人体的胃部并到达肠道,产生抑菌素,促进免疫细胞的增加作用,同时产生抗体来对抗病菌,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
功效:

  • 孕妇于怀孕或哺乳时补充可预防婴儿过敏性皮肤炎的发生。 
  • 平衡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学。
  • 结合并排除毒素。 
  • 增强人体自然免疫系统。 
  • 增强肠道黏膜屏障。 
  • 减少受感染的机率,例呼吸道感染。  
  •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腹泻。 
  • 减少过敏的发生。 
  • 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 
  • 抑制沾附于阴道和尿道的致病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 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是相当有名的一只菌株,是属于 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糖乳酸杆菌) 菌种,对于它的研究资料相当的多。

芬兰的研究者于 2001 年在世界知名的医学研究期刊「Lancet」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选定具有异位性体质家族病史的 159 位孕妇,随机且双盲地将她们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孕妇在生产前 2-4 周就需每日服用二颗内含一百亿单位的 G 菌,产后如有喂母奶的妇女仍需继续服用,若没喂母奶的婴儿则开始喂食 G 菌至婴儿六个月大。
结果共有 132 位孕妇完成研究并追踪直到其小孩满二岁为止,他们的研究发现,喂食益生菌治疗组 64 位妇女的小孩中只有 15 位(23%)在二岁前出现异位性皮肤炎的症状;而对照组 68 位妇女的小孩则有 31 位(46%)在二岁前出现异位性皮肤炎,因此服用益生菌似乎具有显著的预防异位性皮肤炎发生的效果,可以减少约 50%的异位性皮肤炎发生。
紧接著在 2003 年他们又在「Lancet」发表了前述婴儿追踪四年后的结果,使用 G 菌组 53 位儿童有 14 位罹患异位性皮肤炎;对照组 54 位则有 25 位出现异位性皮肤炎,因此作者认为怀孕期与哺乳期使用益生菌对于异位性皮肤炎发生的预防效果可以持续到孩童四岁时。

亦许多的临床研究尝试建立益生菌在预防与治疗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价值。
G菌在治疗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显示出有意义的好处。
最近欧洲有一个多个医学中心的研究,同时给予急性腹泻病童(年龄分布为一个月到三岁)
口服低张溶液以及G菌是安全的,可减短腹泻的时间,不但可避免长时间腹泻的并发症,
也可以减少住院天数。
在少数发表的研究中,除了口服补充水分治疗外,
早期给予G菌可加快校正酸中毒以及缩短腹泻的时间,赤痢的病人除外。
也有少部份的研究中,用益生菌来预防小儿腹泻。
在美国的一个试验中,长期比较接受 B. bifidim 和 S. thermophilus 与服用安慰剂的儿童,发现大多数的腹泻是由轮状病毒造成,
而接受益生菌辅助的病人腹泻的机率较低。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糖乳酸杆菌),国际知名的 LGG 菌就是 R 菌其中一只菌株。

近年研究发现 R 菌能降低人体血液中之胆固醇含量,其可能机转,研究推测有下列五种:

(一)     益生菌发酵产物抑制肝脏中合成胆固醇的酵素,减少肝脏胆固醇生成。

(二)直接促进体内胆固醇的排泄,使胆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

(三)益生菌体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吸收。

(四)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产物-胆盐的回收作用,促进胆盐排泄,使胆盐的再吸收率降低,身体因而需要更多的胆固醇来制造胆盐,进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五)介益生菌本身的同化作用,将肠道内的胆固醇同化,组成益生菌体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内,达到降低胆固醇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