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鼠李糖 (雷曼氏) 乳桿菌(LGG 菌)

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效果
功能:產生有機酸、抑制病菌、誘導免疫

鼠李糖乳桿菌為腸道長駐型,是具有高耐胃酸與高耐膽鹽的益生菌種。主要存在於大腸中,具有幫助消化、改善便祕及腹瀉的效果,亦可耐胃酸與膽汁,並能存活和繁殖於腸道內、改善受損之腸道黏膜、平衡腸道菌相、及抑制病原菌等。

功效:

  1. 孕婦於懷孕或哺乳時補充可預防嬰兒過敏性皮膚炎的發生。
  2. 平衡和改善腸道微生態學。
  3. 結合並排除毒素。
  4. 增強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5. 增強腸道黏膜屏障。
  6. 減少受感染的機率,例如呼吸道感染。
  7. 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腹瀉。
  8. 減少過敏的發生。
  9. 預防齲齒。
  10. 促進體內有益菌的生長。
  11. 抑制沾附於陰道和尿道的致病菌。

★鼠李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鼠李糖乳桿菌,另有翻譯為雷曼氏乳桿菌。
鼠李糖乳桿菌為腸道長駐型,是具有高耐胃酸與高耐膽鹽的益生菌種,主要存在於大腸中。
功效:

  • 具有幫助消化
  • 改善便祕及腹瀉的效果。

★LGG 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菌是鼠李糖乳桿菌的其中一種菌株在 1985 申請專利。
LGG 菌是當前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益生菌,為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
LGG 菌耐胃酸及膽汁,可以活著通過人體的胃部並到達腸道,產生抑菌素,促進免疫細胞的增加作用,同時產生抗體來對抗病菌,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
功效:

  • 孕婦於懷孕或哺乳時補充可預防嬰兒過敏性皮膚炎的發生。 
  • 平衡和改善腸道微生態學。
  • 結合併排除毒素。 
  • 增強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 增強腸道黏膜屏障。 
  • 減少受感染的機率,例呼吸道感染。  
  • 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腹瀉。 
  • 減少過敏的發生。 
  • 促進體內有益菌的生長。 
  • 抑制沾附於陰道和尿道的致病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 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是相當有名的一隻菌株,是屬於 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糖乳酸桿菌) 菌種,對於它的研究資料相當的多。

芬蘭的研究者於 2001 年在世界知名的醫學研究期刊「Lancet」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選定具有異位性體質家族病史的 159 位孕婦,隨機且雙盲地將她們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孕婦在生產前 2-4 週就需每日服用二顆內含一百億單位的 G 菌,產後如有餵母奶的婦女仍需繼續服用,若沒餵母奶的嬰兒則開始餵食 G 菌至嬰兒六個月大。
結果共有 132 位孕婦完成研究並追蹤直到其小孩滿二歲為止,他們的研究發現,餵食益生菌治療組 64 位婦女的小孩中只有 15 位(23%)在二歲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而對照組 68 位婦女的小孩則有 31 位(46%)在二歲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服用益生菌似乎具有顯著的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效果,可以減少約 50%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
緊接著在 2003 年他們又在「Lancet」發表了前述嬰兒追蹤四年後的結果,使用 G 菌組 53 位兒童有 14 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對照組 54 位則有 25 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因此作者認為懷孕期與哺乳期使用益生菌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預防效果可以持續到孩童四歲時。

亦許多的臨牀研究嘗試建立益生菌在預防與治療兒童感染性腹瀉的價值。
G菌在治療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顯示出有意義的好處。
最近歐洲有一個多個醫學中心的研究,同時給予急性腹瀉病童(年齡分佈為一個月到三歲)
口服低張溶液以及G菌是安全的,可減短腹瀉的時間,不但可避免長時間腹瀉的併發症,
也可以減少住院天數。
在少數發表的研究中,除了口服補充水分治療外,
早期給予G菌可加快校正酸中毒以及縮短腹瀉的時間,赤痢的病人除外。
也有少部份的研究中,用益生菌來預防小兒腹瀉。
在美國的一個試驗中,長期比較接受 B. bifidim 和 S. thermophilus 與服用安慰劑的兒童,發現大多數的腹瀉是由輪狀病毒造成,
而接受益生菌輔助的病人腹瀉的機率較低。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醣乳酸桿菌),國際知名的 LGG 菌就是 R 菌其中一隻菌株。

近年研究發現 R 菌能降低人體血液中之膽固醇含量,其可能機轉,研究推測有下列五種:

(一)     益生菌發酵產物抑制肝臟中合成膽固醇的酵素,減少肝臟膽固醇生成。

(二)直接促進體內膽固醇的排泄,使膽固醇隨糞便排出體外。

(三)益生菌體與膽固醇結合,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的吸收。

(四)影響膽固醇的代謝產物-膽鹽的回收作用,促進膽鹽排泄,使膽鹽的再吸收率降低,身體因而需要更多的膽固醇來製造膽鹽,進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五)介益生菌本身的同化作用,將腸道內的膽固醇同化,組成益生菌體的細胞膜或細胞壁內,達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