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在道教理论范畴中,道派是道教的主干,众多的道派是形成道教的最基本形式。故而,有人说,道教为道派的大集合,是为诸多道派的集合体。在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历史中,纷繁多姿的道派以其枝丫繁盛的形态始终伴随其中。 东汉顺帝时期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的太平道,为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派别。

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道教宗派开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开始经历凋零、又重生这一过程。所以,道教宗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出现一种兴衰分合的现象:

有些宗派走向衰亡,有些宗派开始繁衍。 时至东晋南北朝,道派被分支出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这之后,道教的派别更多,影响也更深广,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及其前后,道教宗派呈现了南北齐开放之局面:

北方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诸多新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符箓新派,至此,道教宗派源流中呈现了道派纷呈的鼎盛景象。不过,至元末以后,道派纷呈的景象被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分主天下的局面所替代。

道教各宗派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大体相同的:即,这些宗派大都是出现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譬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产生于东汉末政治腐朽黑暗、经济危机深重时期。上清、灵宝派则出现在东晋羸弱、十六国纷争时期。北方三个新道派和南方诸符箓新派,则是源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

究其原因,道派的产生,除了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手段以外,更在于人民处于苦难境地而倍想,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暂时慰藉和生活的希望。于此,各个道派就随所处的时代得以应运而生了。

在道派创建之初,大多数创教人皆以神降经书相张扬,借以耸动听闻,吸引群众的。例如:五斗米道创建时,宣扬的是太上老君亲降鹤鸣山授张道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太平道创建时,则是宣扬张角获得了神人降授给其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即《太平经》。上清派创建时,宣扬魏夫人和诸仙真降授杨羲、许谧以《上清真经》。灵宝派创建时,宣扬葛巢甫获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给的《灵宝经》。如此等等。

也正因此,诸多道派都以神授予的经书之名来称其派。比如:张道陵据正一盟威之道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为俗称。张角以《太平经》称太平道。杨羲、许谧据《上清经》称上清派。葛巢甫据《灵宝经》称灵宝派,诸如此类等等。虽然,这种神授经书的故事,皆属于神话传说,但却可最轻易就能引起苦难群众的内心共鸣,故而,诸多道派从建立之初很快就强壮起来。

除很多以道教经书命名的道派以外,还有不少以创教地区来命名的道派,如楼观道、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后来的龙门派等。另外,还有根据教义主旨命名的道派,如全真道、太一道。又有据祖师之名命名的道派,如三丰派、萨祖派等。

道教诸派基本信仰和追求的目标,大体上是相同的,皆以老子的“道”为基本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目标,此为各宗派的“共性”,与此同时,各宗派又各有其个性。各宗派的个性,源于其对基本信仰和目标的不同理解,及实现基本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与途径。 在早期道教中,各宗派在追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上还没有区别,只是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上有所不同。大略言之,一种为企图借助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修炼手段,以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另一种为企图借助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途径,来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

主修前一类道术的道派即为符箓派,主修后一类道术的道派则为丹鼎派、炼养派。不过,无论是主修符箓的符箓派,还是主修内、外丹的丹鼎派,其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标,皆是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的。其所修方术虽有各种名目,但皆不外乎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

然而,当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各种方术都未能达到肉体不死的目的时,许多道派便不得不在其信仰目标上作此修正,即不再强调“形神俱妙”、“肉体飞升”,而只是追求成仙证道的笼统目标。于此,这一信仰上的转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仰和实践间的矛盾,但却也淡化了道教所固有的特性。

【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