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在道教理論範疇中,道派是道教的主幹,衆多的道派是形成道教的最基本形式。故而,有人說,道教爲道派的大集合,是爲諸多道派的集合體。在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歷史中,紛繁多姿的道派以其枝丫繁盛的形態始終伴隨其中。 東漢順帝時期的“五斗米道”,靈帝建寧、熹平之際的太平道,爲世人最初認識的道教派別。

隨着社會條件的變化,道教宗派開始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開始經歷凋零、又重生這一過程。所以,道教宗派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始出現一種興衰分合的現象:

有些宗派走向衰亡,有些宗派開始繁衍。 時至東晉南北朝,道派被分支出了上清、靈寶、樓觀等派別。這之後,道教的派別更多,影響也更深廣,至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及其前後,道教宗派呈現了南北齊開放之局面:

北方興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諸多新道派。南方則出現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淨明道等諸多符籙新派,至此,道教宗派源流中呈現了道派紛呈的鼎盛景象。不過,至元末以後,道派紛呈的景象被正一和全真兩大道派分主天下的局面所替代。

道教各宗派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產生的主客觀條件也有差異,但有一點卻是大體相同的:即,這些宗派大都是出現在人民苦難深重、社會矛盾激化的時期。譬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產生於東漢末政治腐朽黑暗、經濟危機深重時期。上清、靈寶派則出現在東晉羸弱、十六國紛爭時期。北方三個新道派和南方諸符籙新派,則是源於北宋徽、欽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期。

究其原因,道派的產生,除了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爲麻醉和控制羣衆的手段以外,更在於人民處於苦難境地而倍想,從宗教信仰中尋求暫時慰藉和生活的希望。於此,各個道派就隨所處的時代得以應運而生了。

在道派創建之初,大多數創教人皆以神降經書相張揚,藉以聳動聽聞,吸引羣衆的。例如:五斗米道創建時,宣揚的是太上老君親降鶴鳴山授張道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太平道創建時,則是宣揚張角獲得了神人降授給其的神書一百七十卷,即《太平經》。上清派創建時,宣揚魏夫人和諸仙真降授楊羲、許謐以《上清真經》。靈寶派創建時,宣揚葛巢甫獲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給的《靈寶經》。如此等等。

也正因此,諸多道派都以神授予的經書之名來稱其派。比如:張道陵據正一盟威之道稱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師道皆爲俗稱。張角以《太平經》稱太平道。楊羲、許謐據《上清經》稱上清派。葛巢甫據《靈寶經》稱靈寶派,諸如此類等等。雖然,這種神授經書的故事,皆屬於神話傳說,但卻可最輕易就能引起苦難羣衆的內心共鳴,故而,諸多道派從建立之初很快就強壯起來。

除很多以道教經書命名的道派以外,還有不少以創教地區來命名的道派,如樓觀道、龍虎宗、茅山宗、閣皁宗,以及後來的龍門派等。另外,還有根據教義主旨命名的道派,如全真道、太一道。又有據祖師之名命名的道派,如三豐派、薩祖派等。

道教諸派基本信仰和追求的目標,大體上是相同的,皆以老子的“道”爲基本信仰,以長生成仙爲終極目標,此爲各宗派的“共性”,與此同時,各宗派又各有其個性。各宗派的個性,源於其對基本信仰和目標的不同理解,及實現基本目標所採取的不同手段與途徑。 在早期道教中,各宗派在追求長生不死的目標上還沒有區別,只是在實現目標的途徑上有所不同。大略言之,一種爲企圖藉助符籙咒術、祈禳、齋醮,輔以行氣、導引、存神、守一等修煉手段,以期達到長生成仙的目的。另一種爲企圖藉助服食外丹、修煉內丹等途徑,來達到成仙得道的目的。

主修前一類道術的道派即爲符籙派,主修後一類道術的道派則爲丹鼎派、煉養派。不過,無論是主修符籙的符籙派,還是主修內、外丹的丹鼎派,其所追求的長生成仙的目標,皆是以肉體與精神共存、肉體不死爲特徵的。其所修方術雖有各種名目,但皆不外乎爲了煉神和煉形,以期達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體飛昇”。

然而,當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各種方術都未能達到肉體不死的目的時,許多道派便不得不在其信仰目標上作此修正,即不再強調“形神俱妙”、“肉體飛昇”,而只是追求成仙證道的籠統目標。於此,這一信仰上的轉變,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信仰和實踐間的矛盾,但卻也淡化了道教所固有的特性。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