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让均   摄影 / 苏义杰   2018-10-01

加速数位金融基础建设 「开放」才能决战未来

「金融科技创新园区」在9月18日开幕

《远见》调查发现,五成数位金融服务用户遇到最大难关是「需下载多个App,难以整合」,而这也正是现今数位金融的主要难题。如何打造开放环境、组织生态圈,让既有金融业者与FinTech新创团队良性竞合,是迈向下阶段的首要任务。

9月18日,台湾金融科技(FinTech)产业进入新的里程碑。

筹备近一年、台湾第一个FinTech共创地标──「金融科技创新园区」在南海路仰德大楼热闹启用。这个工业风、空间穿透的单层365坪基地,目前已有37家金融科技业者进驻。

一手催生园区的金管会主委顾立雄,会后随即送上一份大礼。他宣布,金管会正式在当天核准「金融监理沙盒」第一案,由「凯基银行」携手「中华电信」进行电信行动身分认证技术的测试,未来用手机号码,就能申请信贷与信用卡。

此案将于12月5日进入沙盒,预计实验一年,也被视为中华电信跨入金融业、抢「纯网银」执照的暖身准备。除了本案之外,还有两件分别处于审查、补件程序,而请求辅导的案件也达37件,颇为踊跃。

Open Banking〉开放数据,追求良性竞合

不论是跨业结盟、纯网银或金融科技的下一步,都得谈到现在国际上热议的FinTech话题:「Open Banking(开放银行)」。

「Open Banking是在『金融数据安全共享』的前提下,去推动银行和FinTech公司的良性竞合,以追求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大副校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俪玲说,目前英、美、欧盟、新加坡与南韩等国,都陆续完成Open Banking框架与Open API平台。

她解释,Open Banking通常是指银行透过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TSP)合作,以开放的API来共享金融数据,消费者可从中获得更多整合性的金融服务,不过,金融数据主导权还是得在消费者身上。

本次《远见》数位金融服务大调查也发现,近五成的受调者在使用数金服务时,遇到的主要缺点就是「需下载多个App,繁琐而难以整合」。

「Open Banking就是为了解决『难以整合』的问题!」王俪玲举例,如果消费者想使用别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就要再开一个户头、再下载一个App,不仅麻烦而且资产分散,难以做全观式的配置。

但如果有第三方平台提供整合式服务,在客户同意提供帐户资料后,该平台就能汇整各家银行数据并作资产分析,因此客户可以进行更透明、有效率的理财。

这过程犹如丢入一条鲶鱼,可促进传统金融业者与FinTech新创的良性竞合。

王俪玲表示,英国CMA(竞争和市场管理局)报告指出,消金客户每一次更换银行,平均能节省80英镑(约台币3220元),而企金客户每次更换银行,则平均能省92英镑(约台币3700元)。

尽管如此,英国每年平均只有3%消金客、4%企金客会换银行,因为多数客户其实并未得到充分资讯,导致权益不彰。

API经济〉勿单打独斗 组生态圈累积能量

不过,推动Open Banking的主要挑战是资安、消费者隐私保障,尤其在GDPR(欧盟个资法)产生跨国性影响的此时。因此,开放银行、共享数据的过程,需要反复进行风险检验。

目前,除了进入金融监理沙盒,也能在金融科技创新园区的「数位沙盒」平台进行实验,由金融机构提供数据、FinTech新创提供API方案,两者共享资源,以找出创新应用。

「推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最怕『老大心态』!」台湾金融科技协会理事长王可言观察,现在很多金融机构自己做FinTech研发,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没有足够创新,大部分还是在做传统金融服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管单位、金融业者还是常把FinTech业者看成「未来敌人」。

他表示,其实新创科技不是来颠覆金融业,而是帮助转型,但现在的法规框架却经常扼杀新创空间,例如最近热议的纯网银,资本门槛需100亿元,哪个新创团队玩得起?而金融监理沙盒曝险上限只有两亿元,更是奇怪的门槛,那些以手续费为主要营收的交易所、P2P业者根本无法生存。

虽然台湾迈向Bank3.0超过三年,但在王可言看来,「说的比做的多!」,应该发展「API经济」,各方充分开放数据与API、接轨各种创新能量,让台湾的FinTech生态圈快速壮大。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型业者「参与却不主导」,避免「带头的大鱼反过来吃小鱼」的窘境。

国际竞争〉学会用别人武器 来帮我们打仗

究竟,近年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现况如何?挑战是什么?

金融总会统计,金融业者对金融科技投入的总金额,预估今年将达138亿元,与去年近110亿元相比,增加26%。智财局资料也显示,金融专利数快步成长,今年上半年已有215件,与2017年全年294件相去不远,更比2016的38件来得多。

根据《远见》此次调查,六成金融与FinTech业者觉得发展FinTech最大挑战在于「金融科技人才不足」,「相关法规限制」则从去年的首要挑战、降至第二位。

一位负责数金部门的金控副总就表示,今年很明显发现金融科技已从「概念期」进入「实作期」,真正著手研发之后,更感到需才孔急。

此外,相关的法规架构逐步确立,今年5月正式上路俗称金融监理沙盒的「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实验条例」,就是法规松绑的一大指标。

中华金融科技产业促进会理事长、瑞保网科LnB信用市集执行长杨瑞芬却认为,在台湾发展金融科技,灰色地带还是太多,主管机关应负面表列、先把红线画出来。

像是对ICO(首次代币发行)、P2P产业,各国都开始进行规范,尤其大陆严厉整治。反观台湾,各机关却互踢皮球、不置可否,连主管单位都模糊,一旦危机引爆,好不容易萌芽的新创事业会整批被打挂。

她也表示,FinTech是全球竞争,台湾不能自外于世界,得创造外资参与的条件。外资代表著国际资金、技术与人才,像是「纯网银」这些创新型态的服务,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玩,「要学著用别人的武器,帮我们打仗!」

尽管今年金管会才将金融科技办公室,提升为「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心」,但杨瑞芬倡议应进一步设置「金融科技发展局」,成为金融科技的主管机关。就像英国的FCA(金融行为管理局),有超然地位与全观视野。

决战未来,台湾发展FinTech的关键字是什么?

「基础建设!」资策会数位服务创新研究所组长罗至善观察,《远见》此次调查中,只约两成的金融与FinTech业者认为「缺乏发展数位金融的基础建设」是最大挑战,「业者严重低估数位金融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自己就是被这个卡住、而且卡最凶!」

罗至善指出,数金基础建设包括e-KYC(电子身分认证)、e-AML(洗钱防制)、法遵科技、优化与统一API规格、Open Banking等,这些都是国际上正大力布建的基础工程,像是今年刚施行的欧盟法案PSD2(第二号支付服务指令),就要求银行不能再垄断金融与消费数据,须开放客户数据给金融科技新创。

「这就好像没有好的网路频宽,根本不用看YouTube,」她说,想加速就要把山路变成高速公路,只是要对个资加以保障,兼顾创新与风险,以免用路人(业者、消费者)摔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