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能共病 & 绝不可能共病

可能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躁郁症,等等

绝不可能共病:精神分裂症,创后应激障碍,解离性人格疾患,阿斯伯格,社会性病态

#2 感受(Feeling)& 情绪(Emotion)

感受并不等同于情绪。像感受这样的东西,就经验来看,感受这种东西,大部分人是相通的。

至于说情绪。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态者就是冷血动物」,这是不对的。临床精神病态者缺少大概70%情绪,剩下的情绪,当注意力调配到合适的位置上时,会产生微弱的情绪,强度在1~3;当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时,不会产生情绪。

这里说明下,「合适的位置」具体是怎么个合适法,可以参考Kevin Dutton的书。确实是可行的,但具体操作很难讲清楚。

#3 高功能精神病态者:远离低功能精神病态者,远离低功能社会性病态者

首先强调一下,不论是谁,用科普的所谓肉眼鉴别法,100%注定失败,特别是初次见面。

在现实场景,危险总会觉察的吧?初次见面方法也是有的,低功能嘛。事实上这些人,特别是低功能社会性病态者,还有一些冲动的人,主动找上来的概率也很高。

远离他们。

#4 黑暗人格

所谓黑暗人格,自恋,马基雅维利,精神病态。有时候会加上一个施虐癖。

#5 科普经验记录

单拿知识分享这块,记录一些经验吧。

与精神病态相关的几个板块:

  1. 神经科学类:注意力,记忆(不是特别熟悉,跟论文或者平时相关性大的)
  2. 犯罪学类:犯罪学,犯罪心理学
  3. 反社会类:对抗违例障碍,品行不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事实上如果知友自身有一定精神病态倾向,这些东西肯定都知道了。

精神病态板块常见的坑:

相互混淆:把善恶观、正义,是非观之类的道德辨析,跟心理学概念相互混淆——答题门槛至少拔高了5倍。但凡加入「善」「恶」「正义」「应不应该」,之类的回答,嗯,遇到这种问题,个人的建议是,要么简单粗暴点,九宫格搞定,要么干脆就不答。这种随便两个字一本书都说不完一个答案能搞定——而且成功捎上精神病态,是不可能的。

与「冷血」,「愧疚」等词搭对出现:精神病态倾向的人眼里的「冷血」和「愧疚」,跟普通人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冷血也好,愧疚也好,普通人说这些观念的时候,是站在道德高度上指责,并且要求对方改正(或者可以理解为,要求对方按照自己说的做)

偏激用户疯狂提问:有时候同一个用户连续提好几个问题(而且都是负面、不专业的问题)

自诊断:不要理会。

#6 普通人心理

普通人的认知是基于情绪的,而且急于下结论,下了结论一般久了就难改了。

这一特性前不久我还亲自体验了一把。

心得体会:除非自身比较理性,否则,精神病态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说实在的,辟谣速度是1,造谣速度是100,反正我这边任务达成,也不做这方面了,不然还不得气死?

#7 社会角色

事实上,在公众领域,站在这里跟对面公众号拼速度,科普无非是面向特定人群而已,有需要就给。人家有专业运营,有专业写手,岂是能比得上的——

虽然我正面A的能力还行,但拼正面并不是我的喜好,因为正面互A,你一拳我一脚,效率不高,成绩有限。NT的误解是根深蒂固的,很正常。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态者擅长雄辩,擅长欺骗,擅长操纵。事实上,放在今天,不论是在网上科普也好,在媒体前接受采访也好,这些资料都是可以反复观看的:伪造,多检验几遍肯定穿帮,何必?

另一方面,事实上精神病态的一些知识,完全换个模板,换个称谓,比如「心理素质高」,该get到点子上的人照样get得到。

但是,这是我的任性:如果不直接白底黑字地讲精神病态,那么其他无关的人会受「肉眼鉴别法」牵连过多(事实上前两年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

#8 结尾

现在,我觉得有能力澄清的已经澄清了,没有能力消除误解的——说真的我已经倾尽全力了。

在无数次亲眼见证了这一点之后,亲自验证了一遍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是睁眼瞎。

所以,误解还会继续,肉眼鉴别法——希望不要持续太久。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大多数人是睁眼瞎,所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