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o2NDoiTzArYTNVNm0ycDgzQVJZSmg2bHhWY2g2RG5KdXBQTUp4Y2tvck1yaUM5WWpTUms5d2FxZEllYUQ1NmVWazFDaSI7  

    涅槃寂静     印石篆刻于1982

 

 

 

 

希达多的修行之道:

悉达多离开宫廷寻求解脱之道,在净修林遇到第一位仙人

阿逻逻伽蓝,跟他学禅定与瑜珈,然而入定解决不了他的问题,

定中的快乐就像睡梦中的快乐,只是暂时忘却了醒时的世界,一

旦出定或醒过来,所有的烦恼又袭上心头,无法解决现实的苦恼

。所以他拜别仙人,继续踏上求道之路,寻找第二位仙人郁陀罗

罗摩子。当悉达多踏入山中的石窟中,郁陀罗仙人正入定中,悉

达多见状就在他对面盘坐,不多时也进入禅定中。定中在喜马拉

雅山之山巅与郁陀迦仙人面对面,开启了对话:(影片中的对话

,真实性无可考,不过,对话内容,对于有兴趣追寻生命问题的

人,倒是可玩味一下)

 

郁:何人请你到此?

悉:我的渴望

郁:何物驱使你到此?

悉:生命的能量

郁:你来带上思想吗?

悉:思想如海中生起的波澜,海,不受其动摇。我曾感受过。

悉:生命为何?

郁:谜!行于天河,存于思绪,时不变兮,亦不可去。

悉:那苦呢?

郁:生命的无常是苦之因

悉:该如何超越无常?

郁:感受那真理──不动不朽,永恒

(印度拍摄佛陀传第31集18-22分)

 

 

 

(第二次定中相见, 29-34分)

悉:若有至高真理,那它在哪里呢?

郁:在每个轮回的中央,如轮之轴心,轮盘绕它而动,而其自岿然

  (岿ㄎㄨㄟ然:高峻独存),如如不动。

悉:可若没有轮回,轴心又在何处?

郁:诸多轮回,来来往往,无量之处于你四周,隐藏在自然中,你

可称它们为「我」,比种子还微小,又比天空更广阔(所谓芥纳妙

须弥,此心涵极乐),似帷幔笼盖自然,寸许又如掌心。你问题的

答案就在你的掌中。

看这花朵,花朵怎知何时盛开?智慧之门在禅定深处。心念动摇,

就让自己平静下来,放空,思维解脱的渴望,问题。而后,在你的

神殿中,点起明灯,泰然安坐。世人往复,而你不动。让气息流经

全身,停下,看感受到什么?将气息遍身释出,张开你的手掌,欣

然接受到来的事物。在禅定中控制你的气息,深入,淹没自己。

悉达多,不要害怕。

现在感受你自己,无限的永恒,梵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处。

 

悉:如果存在是永恒的,可我看不到,我只能看到一时。

郁:是你的选择,你看到的是你所想的事物。但是,那并非对立的

二元,生命真谛背后的秘密──生、死、重生,不过是游戏啊!

  (影片中之注:婆罗门教认为人日常所看到的事物不是本质、

不是梵,如果人了解到梵之外并不存在真正的实在或独立的东西,

就不会去追求不实在的事物,而且不会有相应的行为;因此不产生

业力,进而跳出轮回得到解脱。

*此处仙人通过禅定引导悉达多认识终极真理,但悉达多认为并无

这样的终极真理存在。)

 

悉:可生命的能量带我见到了您,那就是大我,它在轮回之后吗

郁:对

悉:我看不到

郁:你看到了它的舞蹈──永恒之舞。

  或许你只看到了表面,只看到那一刻而已。

  禅定要专注于一点,那么,你目中所见,与真实存在即非二物,

  而是一体。

  

  (第三次定中见面 39-41分)

郁:你仍有渴望

悉:生命的游戏之后,是不灭的真理,我能看到吗?我能证得吗?

  痛苦的心能从那里得到答案吗?

郁:我知道,有人能证得不灭真理,但是,我还未曾体会。对其后

  一无所知。

悉:那位智者能指引我深入最终的结果?

郁:哈哈哈,我若知道,也愿意为他的弟子。

悉:请准许我离去,老师

郁:去吧,悉达多。

  我的知识已尽数传授给你,无论你有何种成就,都不只解脱你

  自己而已,是为众生打开解脱之门。

悉:这幻象就是一切生命痛苦的根源,我已感受到生命背后的能

  量,而那之后,又是何物?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可以舍弃生

  命,然而修行之路却永不会放弃。

 

 

 

**如何让自己的心坚定自如?

  佛陀的年轻弟子们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净修林,因为村民认为他

们太年轻不去工作就来乞食,非但不给还冷嘲热讽。佛陀就此开示

弟子们,稳住自己心的平静,不要受人操纵,托钵乞食也是一种修

练。隔日有一弟子乞食时,女施主不客气给了一碗稀饭还数落一番

,一旁的别门弃绝者(舍利弗)见状好奇,问这个弟子何以能平心

静气接受?并问他的老师是谁,如何才能坚定自如?

 

弟子: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导,要保持中道──既不陷入痛苦,反之

   也不醉心于欢喜。

舍利弗:中道在何处?

弟子:中道就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能做到中道,只需要觉醒,就

会明白这些,那是无上真理之门。(真理应该就是后来所说的佛性

、空性、自性,有此内心才会有中道可依循。)

世上一切众生都是真理的各种形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

佛),我们以一种形式出现,而后又以另一种形式消失。一切生命

都蕴含真理(佛性),因此,我们合掌问安。

即便我们在这世上不被接受,但它传达了一种感觉──我心中真理

(佛性)与你心中真理(佛性)相应。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

 (印度佛陀传第38集 8:30--11:00)

 

 

佛陀与弟子们在净修林静坐,有弟子问佛陀在禅定中获得什么?

佛答:什么都没有(一时间,新门徒们面面相觊,从彼此的眼里都

   看出了疑惑。)

佛续说: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有忧虑亦无有恐惧。不据衰老

,而后战胜死亡。我的比丘们,我所重视的是一切正行。

   譬如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所有的植物

,吞噬的越多,火苗则燃得越旺;而恶行亦是如此,诸如愤怒、焦

虑、贪婪、恐惧等利用我们的燃料,不停的灼烧。仇恨与贪婪之火

,永不会止息,直到我们脱离轮回。

  假使有人只著眼于物质享受,在生活中尽力获取更多的钱财,

而他的内心却反而在纠缠的矛盾中越陷越深,永不满足,心有戚戚

,日夜不得安寝,不时烦恼著这些财富若消失了怎么办?然而,如

果有人能斩断这些束缚,他既不会担忧未来也不承受过去的负担,

平衡自我,专注于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最终,体会到这世间真

正的喜悦。(印度佛陀传第38集 16:14--19: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