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提升精准医疗 战胜肺癌 医病携手降低死亡率

提升精准医疗 医病携手战胜肺癌

中央广播电台张德厚2017年7月27日 上午11:27

台湾肺癌死亡人数近30年增长5.7倍,死亡率连续蝉联各类癌症之冠。癌症希望基金会与台湾肺癌学会等五大学会响应今年(2017年)世界抗癌日主题,今天(27日)提出「尽早发现」、「精准医疗」、「降低死亡」、「延长存活」、「医病携手」等5项期许,呼吁医病携手一同「战胜肺癌」。

一名37岁男性因胸闷胸痛就诊发现罹患肺癌第四期,已无法手术治疗,患者历经脑、骨等4次不同器官转移及化疗、标靶、电疗、放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直到使用最新的免疫疗法,才让病情再次稳定,又有一线生机。

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长、基隆长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肺癌难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以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台湾肺癌死亡人数近30年增长5.7倍,平均不到57分钟即有一人因肺癌死亡。要达成降低死亡率目标,除了早期发现,更应该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别,选择适合的药物,例如,EGFR突变的肺腺癌病人,可选择标靶治疗,其它型别或未突变的病人则以传统化疗优先。

王正旭指出,近年来新兴免疫疗法则对「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鳞状上皮癌」及少部分「腺癌」有不错的疗效,相信未来免疫疗法能取得更好的进展,提供肺癌患者更精准的医疗。王正旭:『(原音)免疫疗法很有机会找到不适合使用标靶治疗的不是小细胞癌的病人,透过更好的生物标记探索,可以找出哪一些的肿瘤如果在哪些生物标记上有哪一些异常的话,我们能够期盼透过这样的方式提供精准医疗。』

王正旭说,肺癌患者需要更多武器对抗疾病,癌症希望基金会与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台湾肺癌学会、台湾病理学会、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等五大学会,响应今年(2017年)世界抗癌日主题「WE CAN. I CAN」,将于8月1日世界肺癌日在台北101大楼点下希望之灯,提出5个「WE CAN.」宣誓,包括:「尽早发现」、「精准医疗」、「降低死亡」、「延长存活」、「医病携手」,呼吁医病携手一同「战胜肺癌」。

战胜肺癌 癌友团体吁加强治疗新武器

2017年07月27日13:21

一名37岁男性,因胸口闷痛,就诊后发现已罹患肺癌第四期,已无法手术根治,历经化疗、标靶、电疗、放疗等各种治疗,仍无法稳定病情,直到接受了最新的免疫疗法,才让病情回稳,找到一线生机;癌症希望基金会,今与台湾肺癌学会等五大学会等,响应今年世界抗癌日主题,提出「尽早发现」、「精准医疗」、「降低死亡」、「延长存活」、「医病携手」等5项期许,呼吁医病携手一同「战胜肺癌」。收治这名男性患者的,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高尚志医师表示,名患者确诊后,先以化疗为治疗准则,但化疗3年后发现转移,标靶做不到半年也再转移,经过放疗、电疗苦撑到新的免疫疗法出现,才又有一线生机。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长、基隆长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肺癌难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死亡率高,存活率低,要达成降低死亡率目标,除早期发现外,可配合患者的病理型别,选择适合的治疗武器,目前针对有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病人,可选择标靶药物治疗,其它型别或未突变的病人则以传统化疗优先。王正旭指出,近年来最新的免疫疗法应用于肺癌上,则发现对「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鳞状上皮癌」及少部分「腺癌」有不错的疗效,相信未来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王正旭说,肺癌患者需要更多武器对抗疾病,癌症希望基金会今与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台湾肺癌学会、台湾病理学会、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等五大学会,针对今年世界抗癌日主题「WE CAN. I CAN」,提出5个「WE CAN.」宣誓,包括:「尽早发现」、「精准医疗」、「降低死亡」、「延长存活」、「医病携手」,呼吁重视肺癌高死亡率问题,一同「战胜肺癌」,也将于8月1日世界肺癌日在台北101大楼点下希望之灯。(黄仲丘/台北报导)

战胜肺癌! 医病携手降低死亡率

2017-07-28 健康医疗网╱记者苏湘云报导
  • 提升精准医疗 战胜肺癌 医病携手降低死亡率

    五大学会、癌症希望基金会携手呼吁民众,多注意肺癌威胁。

    根据卫生福利部105年癌症死亡人数统计,台湾肺癌死亡人数近三十年增长5.7倍,死亡率连续蝉联十年之冠,换算下来,不到57分钟就有一名肺癌患者死亡,且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两成,为十大癌症中最低,到晚期更仅剩不到5%。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长王正旭医师表示,因为肺癌的特性就是难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以「死亡率高」、「存活率低」;肺癌患者其实需要更多武器对抗疾病!

    癌症希望基金会与五大学会 响应世界肺癌日
    为了提醒民众,多注意肺癌威胁。癌症希望基金会与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台湾肺癌学会、台湾病理学会、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等五大学会共同响应UICC国际抗癌联盟世界抗癌日主题,提出「战胜肺癌 WE CAN. I CAN.」主轴,并于8/1世界肺癌日在台北101大楼点下希望之灯,提出五个「WE CAN.」宣誓,包括:「尽早发现」、「精准医疗」、「降低死亡」、「延长存活」、「医病携手」,一同战胜肺癌!

    肺癌高风险族群 应定期检查
    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秘书长何肇基医师表示,早期肺癌没有症状,不易发现,但到晚期一旦浸润、压迫或扩散,病人就可能产生呼吸困难,产生背痛、胸闷等症状,存活率也会大幅降低,治疗也更困难;因此呼吁有家族病史、抽烟或长期接触空气污染、油烟、化学物质或是曾有肺结核等其它肺部慢性肺炎患者,应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针对癌细胞基因型 可量身打造适合疗程
    「在发现罹患肺癌之后,最重要的即是进行病理型别的判断!」台湾病理学会理事长赖琼如医师表示,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及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等「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国内肺癌约九成患者。目前已经可以针对患者癌细胞不同基因型态,选择标靶治疗和免疫疗法等适合疗程。

    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陈育民医师进一步说明,在目前肺癌治疗有许多武器可选择,若要达成降低死亡率目标,除了早期发现,更应该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别,选择适合的药物,例如,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突变的肺腺癌病人,可选择标靶治疗为武器,其它型别或未突变的病人则以传统化疗优先,但突变病人和未突变病人比例相当,患者需要更多治疗武器与肺癌抗战。

    监控癌细胞基因型演变 以调整治疗策略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高尚志医师表示,由于癌细胞基因也会随疗程、病程演进而产生变化,因此患者接受治疗后,有时还是得必须定期检测癌细胞基因型,适时调整治疗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