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這個清明節的起源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知恩圖報,重情感恩,是清明節本初的內涵之一。感恩無論作爲一種美德,或者是一個文化傳統,它對於家庭、對於社會,以至對於整個民族都起着微妙的凝聚作用。

  一、清明節的歷史起源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掃墓祭祀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是春季的一個節氣,它不是某一天,而是一段時間,所以又叫清明時節。清明之前是春分,之後是穀雨,正是春暖花開萬物生長之時。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走向田野,向上蒼祈禱我們族的繁榮興旺,同時放鬆自己,親近自然。因此,清明又叫踏青節。

  到春秋晉文公以後,清明前一兩天又有寒食節,類似於伊斯蘭的齋月。一年四季都是火食,這一天寒食,可以清理自己身體裏面的濁氣,也體現一下飢餓,體驗一下痛苦。

  大約到唐代以後,清明節的另外一個內容就是祭掃,就是掃墓,紀念先祖。後來,祭奠先祖的意義就變得越來越強,這也是現在我們通常理解的清明節。

  二、清明節也是中國的感恩節

  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爲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羣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爲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爲豐富的內涵。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掃墓源自商朝,清明掃墓到唐朝纔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無論是晉文公爲紀念介子推設寒食節,還是唐代帝王與大臣祭祖掃墓,這些行爲都是一個感恩,因此清明節更是中國的感恩節,掃墓祭祖感恩父母,晉文公感恩介子推。

  三、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而掃墓祭祖是來自家族或者家庭層次的,也是一種失去親情的感恩。

  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着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因此,對恩人的感謝才應該清明節的文化內涵與真諦。

  多少年來,清明掃墓、祭祖承載了國人太多的情感,早已成爲一種深刻的心理積澱。在這一天,人們不遠千里,也要親自到親人、故友墳前祭掃。這些都是感恩的具體體現。

  清明燃香、獻花、傾訴等種種祭掃行爲,是爲了免除生者內心的不安。這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感恩之心”,而當前我們更需要的是積極意義上的“感恩之舉”。

  清明節文化的精義在於感恩,我們要把它繼承下來,清明節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紀念,而是感念故去祖親的恩德,這是最能激勵後人的事情。真希望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清明節祭奠先祖,這種儀式是感激那些已經離開我們的先祖和親人,清明節逐漸發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備感恩內涵的節日。清明節理應是中國感恩節。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