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時,隨之傳入的戒律相關文獻頗多。

藏傳僅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今東南亞佛教僅余銅鍱部律(即今巴利律藏)。

而漢地至今,光是廣律就有《四分律》(法藏部)、《五分律》(化地部)、《十誦律》(說一切有部舊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一切有部新律)等諸多部派的律藏。

單拎出戒本,還有飲光部的《解脫戒經》,說一切有部的《鼻奈耶》等。

對律的論釋又有銅鍱部的《善見律毗婆沙》,雪山部的《毗尼母經》,大眾部的《舍利弗問經》,犢子部的《佛阿毗曇經》,正量部的《律二十二明了論》,未知派別的《優波離問佛經》等等。

各部匯聚,不可謂不博。

其中影響最大的即是十誦律和四分律,十誦律是最早傳來的廣律,於南方流行;四分律翻譯質量較高,於北方流行。

然而,光憑著翻譯質量過硬卻無法成為它能發揚光大的根本原因,因為漢地的大乘思想逐漸蓋過了部派佛教傳來的典籍,如篤信部派佛教論著的成實宗、俱舍宗被大乘宗派判為小乘,加以貶抑,均相繼衰落。

不過,以弘揚律藏為主的律宗,卻憑著一部《四分律》存活了下來,還成了「中土大乘八宗」的一支,不可謂不奇。

然這裡就有個疑問了,四分律不是法藏部律嗎?法藏部難道不是上座部,即大乘判為小乘的部派佛教一支嗎?緣何它所奉持的律藏不但能幫助中土律宗在中土的大乘風氣下生存,還令律宗躋身為大乘佛教宗派?

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律宗的祖師道宣。

面對其他各宗將四分律判為「小乘律」,道宣在他的《四分律行事鈔》中,根據法華一乘的思想指出,

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葯,除病為先故

不論大乘小乘,總得有戒律的嘛,而大乘律如梵網戒、瑜伽戒,顯然不如部派傳承下來的廣律詳實,尤其是在規劃僧團運作的犍度部部分。所以必然得以一部廣律來填上這個空缺。

道宣看中的就是這部《四分律》。

在他的《四分律羯磨疏》中,他又別出心裁的略舉了五個例子,來證明四分律「義通大乘」

何況四分,通明佛乘。

故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施生成佛道,知余非向也;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舍財用非重,知心虛通也;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略引成證,全乖小道,何得不思,致虧發足。

第一例:故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

典出四分律廣本的十三僧殘部分:

爾時佛在羅閱祇耆闍掘山中,時尊者踏婆摩羅子得阿羅漢,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牢固,我今當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復作是念:「我今宜可以力供養,分僧卧具、差次受請飯食耶!」時踏婆摩羅子晡時從靜處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在靜處,心作是念:『是身不牢固,以何方便求牢固法?我今寧可以力供養,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請飯食耶!』」世尊告諸比丘:「差踏婆摩羅子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請飯食。」

講述的是,沓婆摩羅子證得阿羅漢之後,知道自己這副身體並不堅固,無常的作用下就會歸於寂滅,於是他為了正法久住,想要為僧團做一些事情(請求佛陀允許他主持分配僧眾受請飯食)。

道宣認為,「以何方便求牢固法」即暗指他「厭無學身求菩薩法」,維護僧團日常運作的行為即是「修利他行福業莊嚴」的大乘修行。

第二例,施生成佛道,知余非向也;

典出《四分律比丘戒本》,非四分律廣本,而是單獨譯出的戒經,因為完整的廣律十分長,不但含戒律條文,還完整記述了制戒因緣(某比丘犯什麼事,佛因為什麼制立這一戒),還有詳細規定僧團日常運作的犍度部等等,故而為了方便憶持,諸部派還有單獨的戒經,只列戒律條文。

在四分律的戒經最後,其所附偈頌的最後有這麼一段:

我今說戒經,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道宣認為,「皆共成佛道」這裡就蘊含著大乘佛教「人人成佛」思想。

第三例,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

典出四分律廣本開頭的偈頌:

如是諸佛子,修行禁戒本

(中略)佛子亦如是,善學於禁戒

道宣認為,大乘的梵網經菩薩戒才稱呼受戒人為佛子,小乘戒本普遍稱呼是比丘。所以這裡的「佛子」即是菩薩,那麼這裡也隱含了大乘的意趣。

第四例,舍財用非重,知心虛通也;

典出四分律捨墮法的第一條,指比丘受到別人施捨了超出日用範疇的衣物(佛教對三衣的多寡有要求,不能積累過多你根本穿不完的衣物),就需要舍於僧眾。

道宣認為,這裡的「舍心」也虛通大乘的「利他」之心。

第五例,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

典出四分律單提法(單墮)的小妄語戒:

知而妄語者,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

見者,眼識能見。聞者,耳識能聞。觸者,三識能觸,鼻識、舌識、身識。知者,意識能知。

道宣認為,這裡不同於小乘(主要是說一切有部)講眼根耳根能見能聞,而講的是眼識、耳識等,也與大乘「識即是心」的教義相通。

然後道宣在《四分律羯磨疏》後面,又進一步表示:

欲了情妄,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於本善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凈妄源。

他將律學與唯識學聯繫起來,認為依四分律所得戒體,即是阿賴耶識中的善法種子。

至此,《四分律》的大乘化解讀就完成了,從而千百年來,大乘人也紛紛認同四分律「分屬大乘」,四分律宗也成了大乘八宗的成員。

不得不說,求生慾望實在太強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