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孔廟相傳建於公元前478年,也即孔子去世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在曲阜闕里的三間故居改建為廟。

裡面陳列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車、書、琴等遺物,並每年按時祭祀,這就是最早的孔廟。 孔廟立成後,漢代對孔廟只做了簡單修補。

隋唐時期,孔廟開始擴建,超出孔子古宅範圍。至宋代,宋太祖趙匡胤以文立國,對孔廟更是大肆擴建,使之成為了擁有300多間房的建築群。1214年,金人入主中原,放火燒孔廟,將殿堂與書籍全都燒毀,據說孔子親手栽種的有1200多年樹齡的三棵檜樹(刺柏)亦被焚毀。其後金人為取得漢人文化認同,以原來格局重修孔廟,但在戰火中多有毀壞。之後經過元代的幾次修葺,再加上明代洪武、永樂、 成化各朝擴建修整,孔廟才恢復了宋代的規模。

明弘治年間以及清雍正年間,孔廟兩次遭遇雷擊造成火災。雍正皇帝對其相當重視,火災後親自前往孔廟拜祭。並以為是自己對孔子尊崇不夠才遭了天譴,於是下令提高規格,以帝王宮殿之制重建孔廟,於是歷經劫難的曲阜孔廟最終成為今天的樣子,這是世界上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孔廟。

最早的國立孔廟出現在北魏時期。當時入主中原的鮮卑族皇帝孝文帝為實現漢化,實施了包括遷都洛陽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並在當時洛陽建立了第一座位於京城的孔廟。其後,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皇帝下令各州縣學校都要有孔廟,自此孔廟遍及中國。後來京城的太學和國子監內皆建孔廟。另外,隨著儒家文化在中國周邊地區的流傳,越南、朝鮮、日本等地都興建了許多孔廟。

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孔廟又被稱為文宣王廟。明永樂年間,因供奉關公的武廟多建於孔廟旁,民間就把與武聖人並列的文聖人孔子的廟,稱為文廟。除此之外,孔廟還有其他幾種名稱:至聖廟、宣聖廟、夫子廟、先師廟、儒學廟、學宮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