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孔廟、文廟都不陌生,但是說起二者的區別怕是很少有人能說清楚。某些專業的介紹詞乃至學術論文言及此事時也大都含糊道:孔廟,又叫文廟。但是既然是供奉同一位先賢,為什麼會有兩個名字?二者究竟是否可以畫等號呢?

實際上孔廟與文廟雖然同指一廟,但是仍有很大差別,簡單的來說孔廟是對所有祭祀孔子廟祠的總稱,而文廟是對地方官學的禮制孔廟的稱謂。下面小編將對孔廟和文廟分別講述。

(孔林內孔子墓前篆有「文宣王」的墓碑)

首先來談談孔廟。孔廟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孔子廟之簡稱。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道:「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這是最早的關於孔廟的記載,但是並沒有確切出現「孔廟」兩個字。在《水經注》中則說的要明白的多:「闕北東側,有孔子廟,廟前有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立。」這是第一次明確出現「孔子廟」三個字。而且可以確切的知道「孔廟」就是供奉孔子的廟宇,不過需注意此時的孔廟僅僅有供奉孔子這一個含義,也就是說還不一定包含後世學宮等內涵,而且對於孔廟的建築格局,供奉對象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規制。所以孔廟、孔子廟的含義相對簡單,就是指供奉孔子之所,僅對供奉對象做出要求而無其他建制。

至於文廟,則要複雜得多。文廟至少應當有兩個含義:

其一乃文宣廟與文宣王廟之簡稱。齊主高洋時給孔子上謚號「文宣」,所以孔子廟在此之後有文宣廟的稱謂。後來唐玄宗下詔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供奉孔子的廟宇就又被稱作文宣王廟,文宣王廟的稱謂出現以後,文宣廟的稱謂就逐漸消失了。如果以此來看文廟的得名淵源,與孔廟相比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來源於廟祠主人的尊號。

不過文宣王廟雖然是文廟的起源,但不並適用於所有歷史時期,包括現在。其一是對孔子「文宣」和「王」的謚號與封爵後世頗有異議,一則以為「文宣」為齊亂主高洋為夫子所上謚號,後世不當沿用;二則以為「王」爵非禮,所以在嘉靖九年的孔廟改制中,「文宣王」被廢止,止稱「至聖先師」。自此以後孔子「文宣王」的封號就再也沒有恢復,孔廟自然也不能稱為「文宣王廟」了。

(資中文廟的孔子木主已無」文宣王「字樣)

其二文廟的「文」與「武」相對。在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的同時還封了姜太公為武成王,並一切仿文宣王廟制。玄宗深意就在於使「文」、「武」兩個系統並立,而文廟就代表了「文」這個系統,也就是說成為文化代表。此後文廟又與科舉制度相結合,廟學合一。加上唐代以後道統之學形成,文廟的奉祀形成體系,四配十二哲與兩廡的從祀配享制度成熟,因此在加上道統因素後,文廟進一步夯實了「文化代表」的身份。故而即使明代取消了武成王的祭祀廟宇,但是文廟作為「文」這個系統的代表卻沒有發生改變,甚至得到進一步加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後文廟建制趨向成熟,各項禮制規定逐漸完善,所以這類孔廟除文廟外還有禮制文廟、學廟的稱謂。因此文廟就是代表文化,依據禮制建設並與科舉相結合的孔廟。

(河南洛陽的河南府文廟圖,為典型的地方禮制文廟)

那麼孔廟與文廟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孔廟以供奉對象為準,凡天下供奉孔子的祠廟,無論是否合乎禮制都可以稱作孔廟;文廟是合乎禮制的孔廟,可以說是狹義的孔廟,必須有欞星門、大成門等一系列禮制建築以及 四配十二哲等完整的配享從祀體系。但是無論孔廟還是文廟的「廟」字意指奉神(一般以木主牌位為表現)之所,是不同於土地廟、寺廟等宗教巫蠱之「廟」。

參考文獻:《史記》、《孔廟祭祀研究》、《舊唐書》、《明實錄》、《明史》、《萬曆野獲編》。


丶有。孔廟是山東曲阜孔子故居後人設立的祭祀緬懷孔子前德由歷代官府不斷完善修的規模宏大的孔家家廟。每年都有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動活,而各個大城市的文廟從元代以來對孔子孟子祭祀緬懷的規模宏大的建築場所。更多是宣場本地文科科舉製取得進土以上人氏功名宣揚光大場所。有歷史文化名人墨跡石碑若干是宣揚孔孟思想文化重要場地,還有大量歷史文物存放地方,如重要歷史見證石碑石書石銅像等。孔廟沒有名題錄石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