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很早以前我就聽說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康熙拜先師而不拜王。

孔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人人都祭拜,少數民族政權也不例外,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也非常尊崇孔子。

孔子故鄉曲阜一直被視為聖地,康子南巡時,都會去曲阜祭拜孔子,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尊重,康熙從大成門一直步行到孔子牌位前,並且在孔子聖像前行了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禮,康熙之前的君主從來沒有人給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行完君臣跪禮後,康熙又聽祭酒講解《易經》等書籍。

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卻遲疑了,當祭祀的鼓樂奏起後,康熙仍然未跪拜,反而轉身徘徊,眾臣都愣住了,後來一位大臣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因為孔子墓碑上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因為這幾個字中有王,康熙認為他貴為天子,怎能向王跪拜?於是大臣命人拿來一塊黃布將「文宣王」遮住,並在黃布上寫上「先師」二字,然後康熙又回到孔子墓前行了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的這一跪,使天子眾多文人盡歸附!


清朝是外族侵略明朝而建立的國家,是非漢人統治的天下。中原漢人佔大多數,漢人一直視明朝為正統統治者,視滿清為異族侵略。所以各地的「反清復明」鬥爭此起彼伏。

Δ康熙

清初順治剛入關稱帝後,多爾袞為了堅強統治,強迫漢人剃髮易服,漢人一時不能接受,對這項政策有抵觸情緒。清朝政府利用高壓政策強制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如此以來造成了滿漢民族的極端排斥。

到了康熙皇帝統治時期,為了緩解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他主動去山東曲阜拜祭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代孔聖人,至聖先師。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祭拜孔子的習慣。康熙這樣做,無非表明尊重漢人的風俗習慣。表示融入漢人文化中去。

話說康熙在第五次下江南時,特意去了山東曲阜拜祭孔子。康熙對孔子的聖像行三叩九拜大禮。當一行人來到孔林的孔墓時,人們認為康熙要對孔子的墓碑行三叩九拜的大禮,然而,康熙面露難色,遲遲不肯下拜。這到底為什麼呢?

當時負責接待的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就是《桃花扇》的作者。他巡視了一周,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急忙把康熙先安置到旁邊屋裡休息。之後他找了一塊黃綢緞,在墓碑的下方裹了起來。過了一會,康熙出來一看,高興的行了三叩九拜大禮。過後人們有點不解,後來經孔尚任一解釋,人們才恍然大悟,紛紛誇孔尚任聰明。

原來孔尚任發現孔子的墓碑刻著一行這樣的字「大成至聖文宣王」。碑是明朝時期立的。原來孔子的身份隨朝代不同而被歷代皇帝加封。孔子最早不過是一個學者,老師罷了。

到了唐宋時期,孔子身份提高了,正式被封為王;唐玄宗時,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孔子被封為「元聖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被改封為「至聖文宣王」;元朝建立後,為了拉攏漢人,元大德十一年,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康熙看到「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幾個字,心裡犯嘀咕了,心想,我是皇帝,怎麼能給「王」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呢?聖像我行大禮,拜的是至聖先師,拜老師無可厚非。皇帝拜王就有些不妥了,這時康熙猶豫了,正在犯難,孔尚任看出了端倪,隨後用黃綢緞遮住了碑的下面一個「王」字。康熙也就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禮。

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尷尬,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一道矮牆,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橫看不見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點評加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