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中軸線上為五進重院:第一進院落前有「浮宮」、「快睹」、「仰高」三坊,後為「根星」、「金聲」、「玉振」三門,左右「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坊相向;二進院落中心為「伴池」、東禮門、西義路。池北中軸線上為「前門」,其耳房為名宦詞。西為鄉賢飼;三進院落主體為大成殿,兩側為東西點。大成殿後由「救救「坊」與左右「升堂」、「入 室」二門組成第四重院落;明倫堂居後,其東側為崇聖飼,左右接垣牆而形成第五進院落。近年因市政建設,部分建築相繼拆除,現存有「浮宮」、「快睹」、「仰高」三坊,以及伴池、前門、名宦詞、鄉賢詞、大成殿、明倫堂、奎光閣等。195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壽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到6處。

主要景點

正在載入壽縣孔廟

泮宮、快睹、仰高三坊系牌樓式柵門

該門三開間,深一間,保留脊柱,中置柵欄門一道。重檐牌坊式歇山頂,中部突起,檐下設斗拱,兩側檐部靠近明間處作斜切角檐口,柱頭額枋微拱,中部作半菱雕飾,兩頭入柱處作月牙刻線。額枋上復置平板枋,柱間 斗拱兩朵,三跳無昂七踩重拱並架45°斜拱二片,柱頭斗拱制相同。

泮池

泮池,其半圓弧朝南,與各地同類建築做法相同。池原來在欞星門外,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嘉慶十七年移到欞星門與戟門之間。池水清澈,架有一橋,池周有漢白玉護欄。

戟門

戟門,寬五間, 進深二間,硬山頂。柱間斗拱 明間兩朵,餘一朵兩跳無昂五踩斗拱計心造,柱頭斗拱作法相同。要頭置挑檐檁,兩側置三角形楓拱。

大成殿

大成殿是主體建築,軒昂宏麗,金碧輝煌。殿始建年不詳,碑文記載最早的是 天啟年間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嘉慶十七年擴建。殿面闊五間,深三間。明、次間三間四縫。灰筒瓦屋面,脊施磚雕。柱間斗拱明間三朵,次間二朵,盡間一朵,三跳三下昂踩重拱,柱頭和柱間斗拱形制相同。拱口分段挖凹線,兩層拱間距較近。殿內金柱粗壯,都是用金鑲法做成。

奎光閣

又叫魁星樓,緊依原欞星門東側。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間建的「奎神祠」。乾隆年間,在奎神祠的基礎上建樓三層,匾其樓曰「奎光」,始有今名。道光元年(1820年),該樓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於是變在原址上改建了奎光閣,雖經多次修葺,大體不失道光初貌。

景區交通

去壽縣交通最簡單,因為縣城裡沒有鐵路通過,只有合阜、壽蔡、壽霍四條二級以上公路穿境而過,從阜陽、六安、合肥、淮南、蚌埠都可以直達。最近的是淮南,距離11千米,2元。六安每天有四五班車到壽縣,距離101千米,15元。城內交通以人力三輪為主,2元起價,最遠也超不過4元。也有計程車,基本都是起步價5元。新客站有2條公交線路直達南門口,票價1元,其中一條線路途 經長途汽車站。


壽縣孔廟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偉古建築群,這就是俗稱「黌學」的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據《壽州志》記載:此建築始建於唐,元代由城東南隅移建於此。佔地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有坊、閣、殿堂等大小建築物三十處。

  飽經滄桑的孔廟,雖佔地面積有所減少,但主要建築物如大成殿、明倫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別是近年來經國家撥款維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遊客。第一進院前是牌樓式的「泮宮」、「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飛檐,古色古香。第二進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稱之為「狀元橋」。人們總愛扶欄登橋,俯視碧水游魚。池北中軸線上為「戟門」,東耳房為名宦祠,西耳房為鄉賢祠。由戟門進入第三進院,即來到孔廟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闊五間,深三間,是黌學主體建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大成臀兩側有配廡,是放置從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塊月台,台周護以雕花石欄,台左、右是兩棵參天銀杏樹,把大殿點綴得更加肅穆。從大殿左、右兩則之「外堂」、「入室」二門即進入第四進大院,明倫堂居最後。現為縣文化館所在地。

  壽縣孔廟歷史沿革

  孔廟,有許多名稱:如「儒學」、「學官」、「黌學」、「聖廟」等,現在群眾稱之為「黌學」。在封建時代稱為「學官」、「聖廟」。現在壽縣圖書館的館址為孔廟附屬建築物——「文昌官」。

  據文獻記載:唐、宋時期,壽州孔廟建在城內東南隅,確切地址已不可考了。到了元朝時期移到現在這個地方。(即:西清淮坊)。從元代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距今680年)至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距今122年)的500多年來,經過大小42次的重修與擴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

  民國時期,這些建築一部分受到損壞。民國十餘年間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裡曾舉辦過「肓稚學校」、「職工學校」、「簡易師範學校」等,把「文昌官」、「戟門」、「大成殿」、「兩廡(即東西兩邊廊房)」均作為教室或宿舍。解放初期還做過糧食倉庫等。

  解放後,在各級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重視、支持下,多次撥款進行整修或維修。可是「0期間」又受到極其嚴重破壞,許多附屬建築已不復存在了。現在將僅存的部分建築分別介紹如下:

  大成殿:房為五間,原碑文記載是:明朝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距今377年)曾經重修過(究竟何時建的已不清楚了)。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距今267年)六月大成殿倒坍了,當時由壽州知州趙宗靈重修建立起來的。清嘉慶五年進行過一次大修,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距今190年)又加以擴建擴大了台址,更換了木樑柱,提高了椽口。成為現在的規模形勢。同時又增加了兩邊廂房共四間(東西一邊兩間)。

  兩廡,(即兩邊廊房),原來兩邊各十間,共二十間,清嘉慶十七年重修時兩邊各增加了一間,成為現在一邊十一間共二十二間。

  戟門,五間,這是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距今473年)當時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故設此門(名為戟門)。後來又經過多次修繕有新改動。現在的戟門實際已是清代建築了。戟門兩邊各有三間房子,東邊叫「名宦祠」、西邊叫「鄉賢祠」,過去存放著一些歷史名人碑牌等以示祭祀,如東邊祭祀有楚令孫叔敖、漢壽春令時苗、南唐清淮節度使劉仁贍、清知州李兆洛等,西邊祭祀有唐孝子董召南等。這邊祠現在是清代建築了。

  泮池(群眾稱之為狀元橋),即:戟門前面的半圓形池子。原來這個池子是建在「欞星門」外面,是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距今385年)卓司賈大興修孔廟之風時修了這個池子(名為泮池)到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距今190年)紳士孫克任、孫克全等人捐資重修孔廟時認為泮池放在欞星門外不妥,故移至於欞星門內的(現在這個池子已是清代建築了)。

  欞星門,(此門始建時間不詳),據歷史記載,原來是木製的。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距今480年)知州何東萊認為木製易腐壞,故改為石頭房了。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距今248年)又在欞星門兩邊各建一門,東邊叫「金聲」、西邊叫「玉振」,後來,又進行過多次維修(註:現在這個門是近期重建的,原來石頭坊被「文革」期間造反派砸掉了)。

  泮宮坊,即:現在大街對面的三座坊(門)(群眾誤稱為午朝門)原來的這只是一個大照壁,到清嘉慶十七年紳士孫克任等重修孔廟時,把大照壁改為坊了,又從東西兩邊各增加一年坊(門),東邊叫「快靚」西邊叫「仰高」,後來又從橫的東西兩側各增加一座坊(門),東邊叫「德配天地」,西邊叫「道冠古今」。這樣就成為五座坊了。(「文革」後期為修西街將東西兩坊拆掉了)。現僅剩對面三座了。

  明倫堂,(始建不詳)原來只有三間,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8年距今456年),重修時改為五大間,以後就沒有再擴建了,(現在明倫堂實際還是明代建築風格)。

  敷教坊,即:大成殿後,明倫堂前的三間建築,原名叫「廣大高明坊」,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州栗永緣把名字改為「敷教坊」,在清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距今123年)前已倒坍了,現在的敷教坊是近期重修的。原來敷教坊兩邊有兩個門,東邊叫「升堂」,西邊叫「入室),(現已不存在了)。

  魁光閣,(現在群眾稱之為「魁星樓」),原來魁光閣前身有一座叫「青雲樓」,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426年)壽州人劉繼英等人所建。後來倒坍了。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225年)才在原來的「青雲樓」舊址重建的「魁光閣」。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距今183年)又進行維修,解放後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維修,所以保持至今。

  文昌宮,(即:現在縣圖書館館址)(原文昌宮原貌已不存在了)。文昌宮是孔廟一大附屬建築,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距今291年)有個訓導叫丁濟若的,他在這裡辦所學校叫「義學」。以後改名叫「魁神祠」,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225年)把文昌宮改叫「魁神祠」。實際「文昌宮」的建築也是清代建築。

  孔廟其他附屬建築很多,壽州的孔廟原來的規模很大,氣勢很壯觀宏偉,由舊社會的破壞和毀壞,後為「0」又遭破壞,很多建築已不存在了,如原「津宮坊」、「五座坊」為修大街拆去東西兩坊,前面的「大照壁」、「大牌坊」、「文筆亭」、「上下馬碑」、「四個龜馱碑」以及現在劇團院內的「節孝坊」、「節孝祠」明倫堂東邊的「崇聖祠」等等。

 


 壽縣孔廟歷史沿革

  孔廟,有許多名稱:如「儒學」、「學官」、「黌學」、「聖廟」等,現在群眾稱之為「黌學」。在封建時代稱為「學官」、「聖廟」。現在壽縣圖書館的館址為孔廟附屬建築物——「文昌官」。

  據文獻記載:唐、宋時期,壽州孔廟建在城內東南隅,確切地址已不可考了。到了元朝時期移到現在這個地方。(即:西清淮坊)。從元代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距今680年)至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距今122年)的500多年來,經過大小42次的重修與擴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

  民國時期,這些建築一部分受到損壞。民國十餘年間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裡曾舉辦過「肓稚學校」、「職工學校」、「簡易師範學校」等,把「文昌官」、「戟門」、「大成殿」、「兩廡(即東西兩邊廊房)」均作為教室或宿舍。解放初期還做過糧食倉庫等。

  解放後,在各級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重視、支持下,多次撥款進行整修或維修。可是「0期間」又受到極其嚴重破壞,許多附屬建築已不復存在了。


壽縣孔廟位於城內西大街,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緒六年(1880年),先後維修、擴建42次,形成一規模宏大、體系完備的建築群體。廟宇坐北朝南,佔地約2萬平方米,前有大照壁、文明坊、文筆亭,東有文昌宮,西有忠義詞、節孝詞、節孝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